社論/好好走路是健康城市要件

  • 2019-12-04
 2019康健雜誌的健康城市調查,馬祖依舊蟬聯離島縣市第一名,因為人口最少,平均下來連江縣在醫療資源、人行道、刑事發生率、機動車肇事數、癌症篩檢率等表現都好,也讓它在環境、成果構面都奪冠;惟地區人口數少,數據似乎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仍必須以住民的感受最重要,其他縣市的促進健康作為也值得馬祖見賢思齊。
 今年的健康城市調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台灣健康城市聯盟所訂定之「全國性健康城市指標」來進行,從「社會經濟」、「醫療服務」、「健康環境」和「整體成果」這4個構面、21項指標,對每個縣市進行全方位檢視。調查結果出爐頗令人意外,嘉義拿下非六都第二名,打敗了三個六都城市,奪得全國第五名。
 嘉義市出乎意料在醫療服務上表現頗佳,醫師服務的人數只輸台北市,護理人員服務的人數更是全台第1少,醫護人員比其他城市更有充裕的時間照護病人,也是全台第一個響應世界衛生組織倡議的高齡友善城市,是全球前30個發起城市之一,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的第一個高齡友善示範城市。
 嘉義除醫療構面外,另一亮眼表現則在成功運用綠化對付境外空污,根據《康健》雜誌調查分析,嘉義市在每萬人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所及廣場面積數排名第八名,勝過六都中的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嘉義人均綠地增加速度之快,更是全台第一,公園改善市容,讓市民有地方運動、社交,也能發揮滯洪池作用。
 人行道、公園等的設計,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好不好走路就是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有足夠的人行道可以讓老少居民可以走出家中,到公園、市場或廟埕與人交流,不但可以補足社會資源無法改善的家庭,也能減少長輩在家中常獨處的問題,當然多走路對健康的注意更無須贅述。
 台灣都市中常見的問題,就是馬路為車子而設計,卻沒有為行人考量,只要家中有嬰孩的家庭,都會深為路不平困擾,人行道不平整不夠長,機車與人爭道,空氣品質不佳,《城市的勝利》作者格雷瑟(Edward Glaeser)在書中就提到,城市的主角是人,檢視縣市政府的政績,居民富足、健康、安全與否,就是唯一的指標。
 馬祖其實非常適合走路,有海天合一的景色,在不受大陸空污影響時空氣品質尚可,外出走路可以說是一種享受,許多鄉親喜歡走走津仁步道、或是福澳到清水的步道,而各村之間的馬路礙於路型的起伏過大,走起來確實不輕鬆,但至少要有平整的人行道,城市建設人行道規劃絕對必須納入考量。
 營造健康環境是健康城市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就包含空氣品質、污水下水道、人行道、自行車道、綠地公園廣場等地設置比率,競爭採人均比,馬祖自然得利,因此我們不應以此滿足,正如金門所抗議的,倘以常住人口八萬而非十三萬來計算,金門的排名自然會跳出來。但健康城市的競爭要件,可以做為我們不斷改進的動力,許多城市優異的表現可以學習,健康城市絕對是宜居及幸福的城市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