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豉怎麼挑不踩雷?
專家教你安全選購守則!
豆豉為常見黑豆發酵食品,其製作與儲存方式影響品質與食用安全。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王上達助理教授,提供選購與保存建議,協助民眾安心享用這項傳統美味。
王上達助理教授指出,優良豆豉應呈黑亮色澤、鹹香濃郁且無異味。購買時應觀察豆粒是否完整,若出現碎裂、泛白或表面有毛狀物,可能表示受潮或儲存過久。開封後若有刺鼻氣味,則可能遭受雜菌污染。此外,產品包裝應標示清楚的品名、成分、製造廠商、有效日期等。特別是濕豆豉含水量較高,保存期限相對短,開封後應冷藏保存,並建議於三個月內食用完畢。
從廚房到餐桌,豆豉安全別輕忽
部分民眾習慣將豆豉常溫擺放於廚房調味架上,然而臺灣氣候高溫潮濕,容易促進黴菌孳生。若豆豉出現白斑、異味或黏液,應立即丟棄。雖然豆豉含鹽可抑菌,但儲存過久仍可能因鹽析作用(salting-out,為一種利用高濃度鹽類使溶液中某些物質,如蛋白質或其他有機物沉澱分離現象)降低抑菌力,導致微生物繁殖。建議開封後轉存至乾燥密封容器,置於陰涼處或低溫保存,特別是對濕豆豉更需謹慎保存,以確保食用安全。
隨著手作風潮盛行,部分消費者會嘗試自製豆豉。王上達助理教授提醒,自製豆豉需掌控適當的發酵條件與衛生環境,若操作不當,恐產生安全疑慮。相比之下,市售產品如由合法工廠生產、標示完整,品質較有保障。選購時應留意產品來源、製造資訊,並避免購買來源不明或無包裝標示的散裝商品。尤其是網路上販售的自製豆豉,更應審慎查核商家評價,避免誤食不安全產品。
豆豉為料理中的經典調味品,但使用上仍須注意。從選購、儲存到辨識異常,步步謹慎,才能兼顧美味與安全。食藥署提醒民眾,品味古早味美食的同時,也要確保食的安心。
二、魚貨保存要注意,
小心組織胺來找碴
您是否曾經大啖海鮮後,出現臉部或口腔泛紅、腫脹,皮膚搔癢、紅腫,甚至出現蕁麻疹等類似急性過敏的症狀?若您不是本身對食物過敏,那麼,您可能是吃下含「組織胺」的食品而導致食品中毒。
組織胺怎麼來?
組織胺原本就可能少量存在於海鮮、煙燻肉品或發酵食品中,但若保存不當時,其中的組胺酸(His-tidine)會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為大量組織胺。特別像是鯖魚、鮪魚、鰹魚等富含組胺酸的魚種,在常溫下放置太久,組織胺含量就會快速上升。更麻煩的是,組織胺無色無味,無法透過外觀或氣味辨識,即使高溫烹調也無法去除,再加上各種的調味下,組織胺中毒的風險可能更難察覺。
組織胺中毒的症狀通常在食用後數分鐘到4個小時內發作,常見反應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搔癢、蕁麻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或臉麻等神經系統症狀,這些症狀與食物過敏類似,但與體質是否過敏無關,民眾應特別注意。
預防勝於治療,避免魚肉產生組織胺,記得選購新鮮且品質優良的海鮮產品及低溫保存,並牢記以下原則:
1、魚類捕獲後,應於良好衛生條件下迅速冷藏及冷凍。
2、食品業者在加工時,應使用新鮮的原料,並在低溫條件下處理。
3、購買魚類後儘速食用;若無法立即烹調,應以冷藏或冷凍方式保存。
4、解凍時以低溫方式進行(如放冷藏室),避免反覆退冰再冷凍。
三、蛋白質宣稱有規定?
這樣標才合法!
隨著運動及健身風潮的興起,愈來愈多人在均衡飲食外,特別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市售產品外包裝常標有「高蛋白質」、「2倍蛋白質」及「低糖高蛋白質」等字樣。這些標示並非隨意為之,而是需符合衛生福利部2024年2月19日修正公告的《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規定。現在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帶您快速了解!
蛋白質營養宣稱怎麼標?數字有依據
(一)「高蛋白質」
若食品要標示「高蛋白質」、「富含」、「多」、「強化」等詞語,需符合下列標準之一:
固體或半固體食品:每 100 公克蛋白質含量達 12 公克或以上。
液體食品:每100毫升或每 100 大卡蛋白質達 6 公克或以上。
例如:若豆漿標示「高蛋白質」,代表其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所含蛋白質高於 6 公克,才符合規定。
(二)「2倍蛋白質」
若產品想宣稱「某食品的 2 倍蛋白質」或「較…多」、「較…高」等比較式用語,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固體或半固體食品:與同類參考食品相比,每 100 公克蛋白質須多 6 公克或以上。
液體食品: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須多 3 公克或以上。
此外,包裝上需清楚標明比較對象名稱與實際蛋白質差異數值。例如:「食安牌濃豆漿的蛋白質是食安牌豆漿的 2 倍」,表示每 100 毫升所含蛋白質為參考品的 2 倍。
(三)「低糖高蛋白質」
若食品同時標示多項營養宣稱(如「低糖高蛋白質」),必須使用相同的衡量單位(例如都用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例如:豆漿若標示「低糖高蛋白質」,須符合以下條件:每 100 毫升糖含量少於 2.5 公克同時蛋白質含量大於 6 公克。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選購食品時,務必仔細閱讀營養標示與產品資訊,了解是否符合個人營養需求避免被標語誤導。如欲了解標示規定的詳細內容,可至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 (www.foodla-bel.org.tw/FdaFrontEndApp/Home/Index)查看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健康話題/食品安全保存方法與標示
- 2025-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