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致潔報導】縣府教育處日前舉辦「健康飲食增能研習」,邀請北市清江國小營養師蕭清月及塘岐國小教導主任王秀萍分享食農教育經驗,邀請四鄉五島各校餐飲負責人交流經驗與看法,希望藉由教育建構孩子從產地到餐桌的連結,讓孩子了解食材的來源和特色,強化珍惜食物、健康飲食的觀念。
蕭清月首先分享健康飲食教育的經驗,指出建立孩子的正確飲食觀是首要之務,當孩子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回到家就比較不會挑食,能自發實行健康飲食生活;而飲食習慣的建立,不單是學校的責任,家長的價值觀同樣重要,因此應該將健康飲食教育擴及家長和社區。
蕭清月指出,在改變挑食習慣的過程中,師長的引導至關重要,例如帶領學童認識各式蔬菜的營養價值與特色,可提升他們對蔬菜的接受度;此外也可改變烹飪方式,她建議在料理紅蘿蔔時,用油煸久一點,不僅能帶出紅蘿蔔的甜,而且幾乎吃不到紅蘿蔔的怪味;也分享自己曾用烤箱烤紅蘿蔔條,味道和地瓜條相差無幾,大受學生歡迎。
蕭清月也破除部分飲食迷思,她指出,其實熱量的主要來源是醣類,並非蛋白質,因此從國小到國中的成長階段,學童應該增加醣類攝取,若一味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反而會造成肝腎負擔;此外,建議學童每天早晚一杯奶補充鈣質,若有乳糖不耐症,可能是因太久未攝取乳製品,導致腸道缺乏乳糖酵素,無法分解乳糖,解決之道是從喝少量的奶開始,逐漸增加腸道對乳糖的耐受度。
蕭清月指出,食農教育概念架構分為3面(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6項(農業生產與安全、農業與環境、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飲食文化),相互關聯密切,沒有誰最重要但缺一不可。她表示,讓學童學習種植作物,可以增進孩子對食物的認識、培養他們惜食的好習慣,她曾讓學生自己種植有機地瓜、採收並做成地瓜飯,學生表示,自己煮的雖然沒有學校廚房好吃,但因為是自己種的,所以還是吃光光。
蕭清月也讚賞山隴蔬菜公園的巧思,認為這是個培養食農教育的絕佳地點。蕭清月指出,在設計教案時,不一定需要複雜的課程或聘請專業教師,也不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種植,有時候僅需增加學童接觸在地農業的機會,便可大幅提升孩子對食物的認知。
塘岐國小教導主任王秀萍也透過簡報分享該校推動食農教育的經驗,藉由「馬祖美饌課程」讓孩子親手製作老酒蛋、酒糟炒飯、泡菜等富有在地特色的料理,幫助他們更認識家鄉文化;此外,也讓學童自己種白蘿蔔,製成蘿蔔乾,透過食農教育串聯自然、健康、綜合等學科,達到推廣食農教育的目的。最後,在食農教育工作交流坊中,各校餐飲負責人員活學活用,以馬祖特色食材大白菜、佛手及洛神花為例,設計食農教案,呈現學習成果。
教育處表示,希望透過各校的經驗交流,合力推動健康飲食及食農教育,讓孩子擁有正確飲食觀念,不僅學會健康飲食、挑選食物、也學會料理食材,如此一來才能吃的健康、吃的安心,茁壯成長。
教育處舉辦健康飲食增能研習 專家分享食農教育經驗
- 2025-05-06


在健康飲食增能研習中,四鄉五島各校餐飲負責人與蕭清月交流經驗,提升食農教育知能,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圖/文:王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