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楸」紀錄片 重現馬祖消失五十餘年古老漁法

  • 2025-03-18
 2012年鐵板社協將馬祖傳統古老捕魚工法「拍楸」重現鐵板海域,馬祖人面對大海的智慧與精神,成為第三屆國際藝術島主題。(圖:截於縣府出版打樁紀錄片)

 2012年鐵板社協將馬祖傳統古老捕魚工法「拍楸」重現鐵板海域,馬祖人面對大海的智慧與精神,成為第三屆國際藝術島主題。(圖:截於縣府出版打樁紀錄片)

 【本報訊】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將於2025年9月5日至11月16日開展,連江縣政府除了公布第一支宣傳影片外,也呈現2012年鐵板社協在老漁民也是老村長陳其灶領軍下,將消失五十餘年的古老漁法「拍楸」,再現於鐵板海域的紀錄片。縣長王忠銘希望延續「拍楸」團隊合作的精神,同心協力,讓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達到讓更多民眾參與。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2025年9月5日至11月16日開展,預計展示15項計畫及超過55件藝術作品,策展主題命名聚焦在「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在劉宏文老師「拍楸的號聲」一文中提到,「拍楸(pa iu)」是馬祖話,意指漁民在海上羈繫定置網的一道工序。「拍」在馬祖話裡的語境,比起華語「拍」,力道要猛烈許多。「楸」是楸母的簡稱,功能與「樁」類似。毛竹剖片,捆紮成上圓下尖、約與人同高的錐形物,上端穿過一根用來繫網的橫桿。因此,以前都將「拍楸」寫成「打樁」,意指大家同心協力,把這具楸母,像木樁一樣,垂直釘入海底。

 「拍楸」面臨的考驗是,在波浪起伏的海面,如何集眾人之力,將「斗」一下一下精準撞擊漆黑水域下的楸母,使之一吋一吋沒入泥質海底之中。期間,與大海搏鬥的分分秒秒,必須克服浮力、順應洋流,還要避開海底的岩層。

 劉宏文文章裡提到,「拍楸」當日風不能大,浪不能高,出海前備妥該日要拍的七、八只楸母,還有那支綁在船沿,長十餘米、原木製作的「斗」。當決定好地點,眾人合力將楸母中央突出的竹篙,套入斗頭鑿空的孔穴,二名「下江」合抱斗柱,兩側各有五名壯漢拉住原來即已繫好的斗繩,緩緩將斗與楸的合體垂直沉入海底。當斗頭與楸觸到泥地,老艄便帶頭引號:「齊囉拔啊!過呵一蜀了啊!」兩側持繩的壯漢使勁拉提,同時應聲答道:「好啊!過一蜀了啊!」一唱一答,如同重錘的斗頭便極有韻律的升起、落下。楸母釘入海底後,變成一個穩定的基座,牢牢繫住巨大的袋形漁網,有如一尾張開大口的遊龍,在海中浮沉舞動,吞噬四面八方游過的各類漁鮮。1960年代起,漁會引進尼龍漁網,逐漸取代又重又易腐朽的苧麻漁網。

 2012年,鐵板社協在老漁民也是老村長陳其灶先生領軍下,千辛萬苦,終於將消失五十餘年的古老技藝,再現於鐵板海域。

 「拍楸」,不僅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更是馬祖人面對大海的共生智慧與信仰的共鳴,是捕魚打樁下網的重要工序,也是藝術如何錨定島嶼轉身,擴大參與的認同根基。

 完整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fHDMMHb9_I

 文章連結:馬祖日報劉宏文拍楸的號聲https://www.matsu-news.gov.tw/news/article/22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