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惜食減少廚餘 共建可持續的未來

  • 2025-02-16

 食物是地球的珍貴資源,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了。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糧食資源,還導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加劇了氣候變化。因此,惜食減少廚餘成為了我們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

 所有的食物都需要投入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來生產,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生產過程中所有珍貴的環境資源,而且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廚餘問題的嚴重性。廚餘不僅浪費了糧食資源,還增加了垃圾處理的負擔。當食物廢棄物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時,它們會在無氧環境中分解,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這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據統計,廚餘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8%左右。因此,減少廚餘是減少碳排放、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常最大的剩食,就在家中冰箱內!很多人習慣買太多、煮太多、放太久,也不知道怎麼收納管理不同的食材,把各種生食、熟食都塞進冰箱,以為是替食物穿上保護衣,結果冰箱成了大型廚餘箱,導致食物發生變質、腐敗,影響家人「吃」的安全與健康。響應惜食其實很簡單,例如「吃多少、點多少」、「吃在地」、「吃全食」或是主動說出不吃的食材等,吃不完就打包帶回家繼續享用或和親友分享,都是很好的惜食行動。

 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其實也開始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如:即期品優惠、減少過度採購、捐贈仍可食用食材的惜福大賣場等措施,但要有效的解決剩食問題,從政府、餐飲業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要攜手合作,才能對減少食物浪費盡心力。在氣候危機加劇的時代,惜食不再是道德勸說,而是生存必須。每減少一克廚餘,都是為地球的未來存款;每口飯的珍惜,都在重建人與萬物的神聖契約。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被丟棄,與此同時,地球另一端每4秒就有1人死於饑餓。這種荒誕的二元對立,將我們推向必須重新審視食物本質的精神隘口。重拾惜食傳統不是複歸原始,而是以更成熟的文明姿態,修復人類與大地母親斷裂的臍帶。只有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積極參與其中,我們才能夠共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