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熱鬧的元宵系列活動正在各鄉島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人氣及人潮最旺的北竿坂里十三暝及塘岐十五暝已經順利完成,而造就這場熱鬧場面的關鍵元素是北竿特有的扛乩文化,所有的氣氛都在神轎的帶動與舞動下掀起高潮,有此可見神轎在元宵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元宵擺暝文化要傳承,以北竿而言扛乩是最重要的傳承工作,在少子化以及年輕人參與度不高的情形下,不管公私部門都應視扛乩文化為重點發揚項目,政府介入輔導各宮廟在這方面多強化,才不會面臨有轎無人抬的困境。
馬祖各鄉島之中最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即是北竿的扛乩,而這項文化多年前也擴及東引以及莒光地區,北竿甚至有多間宮廟在台灣分宮廟也有專屬神轎,但不論是在台還是在馬,各宮廟近年來已經意識到乩將難尋的困境。要培養一位合格的乩將並非易事,人選必須經由評定並密集訓練才能真正抬轎上場,沒有幾年時間是辦不到的,北竿部分宮廟甚至已經吸收不少來馬定居的台籍人士加入抬轎行列,顯示扛乩文化傳承在乩將的培養上是需要有計畫的執行推動。
都說北竿的擺暝最熱鬧、最有看頭,其實這全部的關鍵是在各村境的神轎,因為在馬祖只有在北竿才有機會看到數十部神轎集聚的壯觀畫面,而這樣的畫面一般也只有在元宵才能看到。要延續馬祖元宵國家級民俗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及號召力,北竿的扛乩文化就不能不重視。如同傳統閩東建築的石匠及木匠面臨失傳的危機一樣,各宮廟以及政府應視乩將的傳承為重點項目,否則若干年後部分宮廟可能找不到乩將,而節慶活動也可能因此失去熱鬧獨特的元素。
宮廟文化是臺灣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更是凝聚社群意識、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要場域,在馬祖也是如此,從民眾對元宵活動的重視可以看出。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結構的快速轉型,地方信仰文化或多或少都面臨著挑戰,如何有效地傳承並發揚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已成為當前亟待關注的重要課題。扛乩是文化傳承中重要且相對較難克服的議題,也是元宵擺暝深耕與否的關鍵。我們一方面要重視人才的培育養成,更要爭取社會的認同支持,這也是政府一直積極爭取擺暝成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活動重要原因。馬祖宮廟文化的傳承,首重於深耕在地,宮廟必須積極參與地方事務,與社區建立更緊密的連結,並透過各種方式,提升居民對宮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更有利於文化傳承。
社論/扛乩文化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