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社會速度加劇,獨居老人數字也大幅增加,根據內政部戶籍登記資料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戶內僅有一位老人者超過一百零三萬人,相較於2018年的七十二萬多人,六年來增幅達百分之四十二,因此如何強化獨居長者的安全防護,也成為社福的一項重要課題。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獨居率為百分之九餘,回推全台獨居長者約三十九萬人,不但和內政部估算的六十七萬人落差大,而且跟目前只有五萬餘人列冊也差距甚遠,遭審計部點名「存有相當落差」,有待落實盤點。
新北市是全台灣獨老最多的縣市,總計有近十九萬人;六都當中,除新北市之外,台北市和高雄市的獨老也都超過十萬人,獨老比率都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資料來自內政部統計處戶籍登記資料,一宅裡面可能會同時有兩戶以上,或者有些家庭同時擁有兩間以上房子,老人因此單獨成為一個戶籍,但就整體趨勢來看,獨老確實有明顯成長趨勢。
根據縣府列冊獨居老人,確實總數並不多,大約三十餘人,中低收入也在十人以下,在地區人少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投以資源照護,而社區及村里也方便多加照應,獨居的發生有各種可能的因素,已然不可避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為強化地區獨居老人居家安全,縣府與財團法人生命連線基金會攜手合作,導入新一代4G緊急救護通報服務系統,該系統整合GPS定位、跌倒偵測與活動監控等多重智慧防護功能。結合通話與網路功能,長者無論在家或外出,僅需配戴此智慧裝置,遇緊急情況即可快速聯繫全天候監控中心,系統會即時通報家屬或相關救援單位,確保長者可以獲得迅速協助。
智慧科技的時代當然有不同的做法,像是給獨居長輩一只緊急按扣,或隨身帶著有感測、傳輸功能智慧手環等,這一類隨身式的產品,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長輩必須隨時穿戴在身上才有效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環境中建置如攝影機、紅外線感測器之類的監測裝置,這種方式需要在居住環境中進行額外建置,還是可能有監測死角,且必須考慮長輩隱私的問題和「被監視」不舒適的感受。
有沒有什麼長輩不須穿戴、家中不須額外建置監測裝置,便能了解獨居長輩生活作息狀況的方式呢?其實這樣的方式已經有許多的嘗試在執行,今年六月新啟動的銀髮安居2.0計畫,內政部統計處與台電合作,在用戶同意之下,用AI分析台電每日2.4億筆智慧電表數據,建立獨居長者的用電作息模型,只要用電行為異常,回傳電器數據判斷長輩是否有緊急情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也許科技的進步,可以彌補長照資源不足的缺口,需要更多的創意與應用,來羅織一張安全防護網,讓辛勞一生的長者可以安全無虞的安享晚年。
社論/強化獨居長者安全防護網
-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