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手禮在各個風景旅遊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時候甚至成為地方的代名詞,馬祖發展觀光,自然也少不了要在伴手禮這個區塊多下功夫。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以及民間業者自主研發下,馬祖的伴手禮已經在品項及品質上有了重大的進步,但要讓伴手禮成為市場接受度高的產品,不論在品質及創意行銷上都有再進步的空間;運用在地食材及原料推廣伴手禮產品開發是正確之路,期盼在官民合作下馬祖的伴手禮也能成為量化商品。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合作,以在地原生植物、釀造酒類及其衍生產品為主軸,去年度共完成3案技術輔導,以加強馬祖伴手禮的品質及產品的多樣性。目前「金銀花康普茶」及「紅糟蔥蘇餅」已經上市銷售,市場口碑不錯,兩項產品除了充份運用了在地特色資源外,也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等多層次效果,也就是未來可以有更多類似的產品出現。
地方特產的價值提升,絕非單純的改良包裝就能達成,它需要深入了解在地文化、消費趨勢,並結合創新思維,才能真正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關鍵的第一步必須探討在地食材的獨特性,例如嘉義的香菇、屏東的芒果,都擁有獨特的風味和品質,這源自於當地的土壤、氣候和栽種方式。
而馬祖的金銀花、酒糟、淡菜等都具高度的獨特性,可以透過溯源標示,讓消費者知道產品的來源、栽種過程以及製作工法,進一步凸顯其獨特性和價值,也讓消費者感受到開發產品背後的用心和故事,同時達到建立品牌忠誠度的終極目標。
另外,將地方特色產品融入地方創生理念也很重要,不能只是簡單地將產品擺上架子,而是要思考如何透過產品,帶動地方的整體發展。要知道伴手禮不只是單純的商品,更是承載著地方文化與歷史的寶貴資產,因此除了產品本身的安全、品質外,更要兼顧賣相,過去多年產發處輔導在地業者的SBIR計畫也開始強調產品包裝,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產品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地方特產價值提升需要多面向的策略,包含深入了解在地食材的獨特性、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創新行銷方式,以及重視產品永續發展。馬祖在地的農漁產品有其優勢,但也有瓶頸,近年來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很多輔導計畫來提升產品質量,只有官方重視、民間用心才能真正提升地方特產的附加價值,並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社論/全面提升馬祖伴手禮質與量
-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