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相互尊重 打造友善職場

  • 2024-12-15

     近期勞動部爆發疑似職場霸凌事件,間接引發輕生的事件,震撼社會。言語暴力不構成肢體傷害,相對容易被忽略;受言語暴力而有身心狀況的當事者會被說是「抗壓性不足」,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狀態,另一方面,當社會成員長期習於言語暴力,社會必定難以健康發展,類似事件的悲劇很可能再度發生。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中發生的,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被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其自信並帶來沈重的身心壓力。在國內法律上稱為「不法侵害」,包括肢體暴力(如:毆打、抓傷、拳打、腳踢等)、心理暴力(如:威脅、欺凌、騷擾、辱罵等)、言語暴力(如:霸凌、恐嚇、干擾、歧視等)與性騷擾(如:不當的性暗示與行為等)四大類。

    職場霸凌會存在的真正原因是管理部門的忽視或默許,或者誤認職場霸凌只是個人問題。爆發職場霸凌風波之後,已有民間團體發起連署,希望透過修法、建立專業守則,終結職場言語暴力。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討論對話時不該出言不遜、侮辱對方,卻又常常屈服於一時的衝動。儘管知道語言暴力無助於溝通,卻難以抑制其發生。玩笑性質的調侃,或可視為一種幽默,但大多不然。「言語暴力」是職場霸凌中最常見的形式,當施暴者是自己的頂頭上司時更是職場噩夢。

    職場霸凌常常發生於權力不對等的社會關係,即加害者與被害者處於上對下的關係;另外,職場暴力除了包括上司對下屬的欺凌之外,也可能來自權力對等的同事,或來自顧客、客戶、照顧對象以及陌生人。許多愛發飆的人往往輕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期望別人在事情過後就忘掉所有的不愉快,這種心態缺乏同理心。

    因此,可以嘗試同理他人的感受。例如:「我有個想法,也許你可以參考一下。」這樣的說法更具彈性,仍能達到「主導事情進展」的目的;再者,可以將「你給我」改成「麻煩你」,對他人多點尊重,感覺就完全不同。例如,把「你給我去倒杯水」改成「麻煩你幫我倒杯水」,這樣的語氣不僅更尊重對方,也能減少被貶抑的感受。秉持尊重、共融的的概念,提供多元支持,才能達到友善職場的氛圍。

    職場語言霸凌是一種常見但往往被忽視的職場問題,對員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杜絕職場語言霸凌成為公部門及民間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一些霸凌者藉由咆哮、羞辱或威脅的方式表現讓人心生畏懼,或通過貶低對方的努力和能力來打擊他人的尊嚴。面對霸凌,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因為被霸凌而失去對生活與對工作的熱情,尤其要避免對世界與環境失望,更要避免開始討厭自己,並勇敢尋求外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