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福澳港旅運大樓前路段12月1日起實施科技執法取締,主要取締違規停車及車不停讓行人,短短十天開出了25張罰單,雖經過宣導期,但仍有數量頗多的違規事件,預估在公布罰單統計後,可收警示效果。科技執法是目前社會治安與交通管理的一大革新,透過科技手段來提升效率與準確度,但廣設科技執法設備仍必須在地點及規則上做因地制宜的調整與考量,以達到安全及管理為主要目標。
科技執法在世界各國都在持續發展中,其主要功能用在社區治安以及交通管理之上,但透過廣設監視器來行監控人民舉動之實的也有其他國家。在台灣科技執法主要針對交通管理,透過監控攝影鏡頭、自動車牌辨識系統、無人機等技術,執法機構能夠更有效地監控公共場所違法犯罪行為。馬祖地區目前僅南竿地區有架設科技執法相關設備,主要是運用科技來彌補人力的不足,在重點區域如機場、碼頭等地用以維持交通順暢。
到底要不要在馬祖廣設科技執法的監控設備?至今各界仍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曾在南竿清水村廣場的科技執法設備就面臨不夠人性的批評。馬祖地方小,但近年來各島的車輛數大幅增加,尤其是南、北竿兩鄉,政府蓋停車場趕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車多之後就會面臨無適當區域可停的困境,直接產生隨處停車的交通亂象。我們支持警方在重要路段或區域架設科技執法,但在選址的考量上應將安全放在首位,再來是交通節點的順暢;其次是在監控機器的設定上應配合現況做調整,增加罰單量不是執法的初衷,改善安全與交通秩序才是目標。
在治安方面,近年來從各鄉代表會提案中不難發現,各社區對監視器的需求仍高,社區監視器也是科技執法的一環,在台北市監控攝影鏡頭的安裝已大幅降低了街頭犯罪率,這不僅讓市民感覺更安全,也為警方提供了更強大的後盾,許多治安事件是運用調閱監視器來協助破案的。然而,科技執法的優點並非沒有代價,多年來飽受爭議的潛在弊端是隱私侵犯的問題,在科技監控無處不在的環境下,個人的隱私權可能會受到嚴重挑戰。當人們在公共場合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錄像記錄下來時,隱私權的界限在哪裡?這不僅涉及到法律層面的討論,更要有社會倫理面的考量。
總之,善用科技執法不僅能節省人力資源,更有助於社會的有序與進步,但在裝置之前務必要有專業且全面性的角度來評估其利弊,確保在運用科技執法的同時,不僅能維護公共安全,也能保障個人的權利與自由。
社論/善用科技執法 維護交通與治安
-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