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第三家庭攜手共老

  • 2024-09-18

    台灣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夾擊下,以超高速邁向超高齡社會,加上現代人晚婚、不婚、離婚、喪偶等因素,在自願與非自願情況下,獨居將是老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如何讓獨老可以安然自處,也許專家們倡議的第三家庭是個解方,遠親不如近鄰,讓社區或其他老年人,互相提供有品質的陪伴照顧,消弭孤獨感,進而安心獨居。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你我未來都可能是獨居老人,因此這不是別人的事,而是跟自己息息相關的大事。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六月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418萬8,314人,其中獨居計97萬6,925人(占23.3%)、老老照顧計51萬7,770人(占12.4%)。在有偶率低及老化衝擊下,失去家庭相互陪伴、支持及照顧功能的孤獨老人,只會日愈增加。

    因孤獨所帶來的自閉、憂鬱、躁鬱,甚至失能、失智等身心官能症的困擾,還是難以避免,英國更因此在梅伊擔任首相時,新設「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以因應這個社會迫切問題。日本甚至有下流老人的名詞,年金制度崩潰無法負擔的老年生活,惡劣照護中心的霸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未來在台灣都有可能發生。

    醫學及公衛的進步,讓人類平均餘命,在這一百年間躍進三十年,從五十到八十歲,增加的三十年有人稱第三歲月,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e Kelly則提出第三人生的說法,認為長壽改變人生的面貌與節奏,因此更應該持續成長,追尋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

    所謂的第三家庭指的是原生家庭,以及與配偶共組的家庭之外,可以和沒有血緣卻如家庭成員般互相照顧陪伴、共老的社會安全網絡模式,是在地老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也能減輕社會照顧的成本,台灣推動的社會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或多或少都有第三家庭的精神。

    曾經出版退休準備進行式的李偉文,就曾經提到開始跟老友一起買地設計房屋,一同打造夢想的養老別墅,有句話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因此跟老友成為鄰居不就是最好的第三家庭組成。他也提到第三人生其實是禮物,因為在這個階段所有的責任跟義務都已完成,我們可以盡情做自己、發展興趣及完成未竟的夢想。

    馬祖社區關係緊密,大家都是互相看著長大與變老,社區協會就是個最佳的第三家庭樞紐,帶領著社區眾人互相照顧,讓每個人生活在此的鄉親安心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