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馬祖藝術家曹松清今年展覽很忙碌!從年初的臺華藝術中心、新竹蔦屋、工研院,再到9月後的長庚科大、元智大學、中原文創園區的邀請展,一檔接著一檔。他謙虛說:「這都要感恩大家的肯定和邀約,讓我有機會將最美的馬祖,呈現在大家面前。」
曹松清,1965年出生於南竿的青檀澳,讀完介壽國中小後,隨家人遷居桃園八德。日前,他和幾個朋友回到馬祖,利用6天5夜又走了一趟南竿、北竿、東莒、西莒等島嶼。記者利用他回南竿探訪親友的時間做了採訪,讓鄉親更了解他的動態。
他國中畢業後,在台灣考上省立桃園農工(現在的北科附工)電工科,經過不懈努力,他考上國立高雄工專(現在的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科,畢業後在金門服兵役,然後回到故鄉,在東莒國小當了一年的代理老師,回到台灣後,他考進媒體,工作逾30個年頭。
曹松清說起小學4、5年級,初初嶄露繪畫天分時,表情還略顯羞澀。「我繪畫啟蒙得自張信義老師。在國中小階段,經常代表班級、學校,參與各項美術競賽」,曾獲得「全縣第1名、全國美展優選獎」等,得獎帶來的自信,使他接著說出的話,鏗鏘有力。
曹松清是不折不扣的馬祖畫家,創作大部分畫馬祖。他念舊的說:「張信義老師教學生素描,經常以香蕉、橘子、木瓜等水果入畫,我小時候很喜歡吃香蕉,所以特別認真畫。因為畫得不錯,老師往往就把香蕉給我吃。」這段很有畫面的故事,披露在「臺華藝集」,不意讓張信義老師的老師———鄭善禧教授看到並開心的叫曹松清「青年畫家」。
可以說,青年曹松清是開心自信的,間接養成他寧馨恬淡的畫風與酷愛傳達和煦普照的陽光,不單是早期畫作中伴著馬祖炊煙、廟前人間,甚至是後來的畫作,都能看到不同的光,在曹松清筆下徜徉。說曹松清「愛畫光、擅畫光」,一點不假!
19年前,他開始利用閒暇學習油畫,畫著畫著就畫成業餘畫家。後來參加各地美展競賽,成績亮麗。2016年獲得「發現臺灣世遺潛力」美展油畫類甲等獎、2017年畫作《花開並蒂》獲得第65屆南部展油畫優選獎,然後是來自臺陽美展、磺溪美展、南美展、新竹美展、宜蘭獎的肯定。為了決心向專業藝術家挺進,他考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經過三年完整的淬鍊。曹松清相信,「凡事豫則立,藝術創作也一樣」。
曹松清的畫別有風味,正因讓人看得見好故事。對自己能夠連續9年在鶯歌臺華窯3館典藏空間展出「油畫作品」,曹松清認知到自己比別人更幸運。他解釋,因為固定的展覽,可以不斷鞭策自己向前,刺激新作的產生。同時,發表也是吸收的利器,每次畫展都能收穫豐碩的回應與回饋,幫自己濾清濁渣,截取純青,清楚瞭解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曹松清也慶幸固定的個人年展,多年來總能引起藏家注目,典藏他的作品。感性的曹松清說,最要感謝臺華公司董事長呂兆炘的愛護與肯定,他則每年以新作回報這份看重。
熟悉曹松清早期畫法的朋友,慣稱他的畫作是「類印象派」。經過學院的洗禮,他嘗試再從故鄉的環境、建築、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中萃取元素,一剛開始寫實,轉為色塊、平面,甚至轉變為單純的符號,力求在創新與突破之餘,試著精準傳達並詮釋物我貞—與禪靜的美,有點相似晚近西方設計思潮的主流語彙:Less is more。
曹松清的「禪蛻」過程,也得到學界的注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謝忠恆指出,在繪畫裡,色彩為「光」對景物的吸收與反射,曹松清將大自然的光與影所呈現的質感和體感,透過筆觸和顏料,堆砌出厚實的色層肌理。謝忠恆細細品味他的景物後指出,曹松清的作品經常能引人從視覺感官的享受,進一步帶起心中油然而生的膚觸般體察,洋溢著美好人間的情懷。
曹松清的色彩來自陽光,色光引發筆觸覺知,起落勾勒出濃厚的個人風韻。曹松清取用家鄉情感的靈光,讓這些看似乍現,實則巧思布局的語彙,充分躍然於海洋與島嶼的人文景致當中。到現在,他的作品至少已呈現三種風格。從一開始的「類印象派」,到融入島嶼色彩平塗、加入島嶼砂粒語彙的「個人特色」,再演進發展到構圖、色塊的「極簡風」。前臺華藝術中心總監莊秀玲就說:「曹松清已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特色,像島嶼色彩的平塗、突顯馬祖意識的主題、富有島嶼語彙的砂粒,在在展現專屬的創作語彙。」
儘管有了自己的創作語彙,但曹松清諸多嘗試仍繁複多元的進行著。他說,有時不免警覺到過大的藝術實驗,會倒過來影響新作的邏輯、畫風與秩序的生長。但是,不變的主題,總能為他定錨,深藏在曹松清內心的,仍然是環繞著故鄉的景色、故事與記憶。曹松清說:「不管抽象或寫實,對我來說,這些演變都渾然天成!每次出手的畫作,呈現的,就是100%的曹松清,哪怕只是靈光一閃的產出,也是百千萬分之一的我。」曹松清敢在創作主題堅持所本、卻在技法不斷推陳求新,為傳達美感經驗不遺餘力,這些過程都是他做為藝術家獨特迷人的故事與大步向前的印記!
故鄉的養分為他定錨 藝術家曹松清勾勒最美的馬祖/文:黃沛宣
- 2024-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