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維護公廁清潔人人有責

  • 2024-08-21

 環境整潔與公共衛生是一個國家與人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標,而公廁的品質更是觀光客旅遊的第一印象,因此維護公廁品質也被政府視為重要政策,聯合國自2013年起將11月19日訂為世界廁所日,藉此提醒大眾對廁所及公共衛生的重視,我國也在九十八年開始推動公廁評鑑分級制度,營造優質如廁文化,打造符合國際環境衛生水準之公廁。

 今年最夯的出國旅遊目的地就是日本,日本只要是知名的觀光景點都充斥著各國旅客,但不可諱言的是日本對於環境清潔的重視與維護,早年前往日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公廁,在免治馬桶尚未普遍之際,日本許多公廁就是免治馬桶,在下雪的日本有溫熱馬桶座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日本的廁所推行衛生紙丟到馬桶沖走已行之有年,所以在日本的公廁只有一個非常小的桶子是裝女性使用過的衛生用品而非衛生紙,另外廁所中為了防止如廁的人尷尬,還有流水聲裝置,只要坐下去就有流水聲響起,讓如廁者上廁所非常舒心,而且有的廁所出口處還有隔間設置,原來是提供女性補妝使用,因為日本女性保持完整妝容的自我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國環保署自98年起列管所有公廁,建立公廁評鑑分級制度,依檢查成績分為特優級、優等級、普通級及加強級,並提高對加強級公廁之檢查頻率。106年起更增列改善級,將評鑑分級制度由四級改為五級,截至一百零五年底,已建檔管理公廁經評比「優等級」以上公廁達99%以上,當然這個數據僅作參考,因為倘不是抽檢,這個數據就是美化過的,畢竟實際使用公廁的大眾最清楚。

 惟為了擴大全國公廁品質達到特優級的目標,環保署持續推動全國公廁改善計畫,規劃投入四十九億元分年、分對象逐步汰換老舊公廁,自107年至113年要改造公廁至少五千座,優先改善人潮眾多的交通場站與觀光景點的公廁,除將加強硬體設施的汰舊換新外,也宣導「衛生紙丟馬桶」政策,以期提升國民如廁文化。

 推動衛生紙丟馬桶政策,不但符合國際禮儀,並可營造公廁視覺美觀、氣味清新之形象,亦能減少蚊蠅孳生、降低病菌傳播機率,畢竟用過的衛生紙倘沒有及時清除,不但有異味更不衛生。台灣截至目前為止推動衛生紙丟馬桶政策並不成功,因為改變民眾長年如廁的習慣不容易外,舊建築的管道容易阻塞也是一大原因。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福州公廁已開始嘗試採用保潔機器人,自動偵測人們使用過後自動對地面展開清潔工作,降低實際清潔人員工作量,科技的時代廁所的設備更加貼心便利,但除硬、軟體的改善外,更需要民眾發揮公廁如家廁、自己弄髒自己清的公德心來維持,留給下一個使用者乾淨的如廁空間,展現成熟公民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