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112年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評鑑 金板境天后宮獲入選

  • 2024-03-11

 【記者曹重偉報導】文化部舉辦112年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連江縣歷史建築金板境天后宮經文化部管理維護專家小組現場勘查及會議討論,結果獲得入選,由文化部頒發獎狀,以資鼓勵。



 縣府文化處說明,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自102年開始舉辦,為鼓勵文化資產管理維護者在日常中點滴累積之努力,讓建物得以永續保存。112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由各縣市政府推薦及管理單位自薦共計35處報名,文化部針對北、中、南及離島金門縣、連江縣等個案進行實地訪視勘查作業,入選個案計「連江縣歷史建築金板境天后宮」等13處。



 文化部日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舉辦「112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頒獎典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代表史哲部長頒獎表揚優良個案及入選單位,並自即日起至4月7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辦理成果展覽,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金板境天后宮坐落於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臨近海灘,是仁愛村居民的信仰中心。其肇建年代已無可考據,民間傳說係清代海盜蔡牽捐資所建馬祖列島四座天后宮之一(餘為津沙天后宮、馬祖港天后宮、東引天后宮,但史所未載,難以證實),學者推論其年代應早於蔡牽時代,而蔡牽應只是修建時捐資助修。



 在馬祖地區社會演變過程中,金板境天后經過多次修建,廟旁解說牌上載「鐵板天后宮,相傳為清代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所建,清同治8年間(1869)曾由居民加以修繕,而後又於民國8年、38年、68年、73年共4次修繕。今日廟宇仍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檩、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清晰可見。屋頂上屬於出檐式建築之法,正面原為板牆立面,後為保護木構架,避免長期風化毀損,改設為磚造牆身。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神像與神龕雕工古樸細膩,尤其主祀神媽祖神像,容貌娟秀。邊側二神龕,也以少見的「廟中廟」形式呈現,散發簡樸典雅,古色古香的氣息。」雖然說明有4次修復,但因沒有留存記錄資料,無法得知細節,只能從現存少數照片及耆老口述中追憶昔日風華。



 由於金板境天后宮所具有的閩東文化特色,以及其反映了鐵板聚落的時代性意義,連江縣政府於民國98年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因而有了文化資產身份,並於99年為進一步保存這重要的文化資產,啟動研究暨修復計畫,在無法取得始建時期建築形貌的直接證據下,依世界遺產的觀念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精神,按現況進行修復,使得天后宮的祭祀功能與社會功能得以延續。修復後的廟宇建築,保有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檁、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保留了純粹的閩東風格,是為馬祖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