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東引發電廠資深員工—廠長曹以泰與有「馬蓋先」美譽的劉增喜,這個月屆齡退休。兩人數十年如一日,深耕離島電力工作,見證了離島電廠從人力密集到設備更新、從馬祖電力公司到台電體系的重大變遷,也實實在在地將人生的精華歲月獻給了馬祖這塊土地。
曹以泰廠長為南竿人,長年服務於馬祖與台電系統,歷練工安、採購、維運等多項職務,熟稔整個馬祖地區的電力建設脈絡。113年接任東引發電廠廠長,便立刻面對人力短缺與設備老化等棘手挑戰。任內完成6號機等多項設備汰舊換新工程,為離島穩定供電注入新動能。他表示:「東引地處偏遠,供電穩定攸關民生與國防,我們不敢鬆懈,也不容閃失。」
另一位退休員工劉增喜的故事,更是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在地傳奇。他17歲便進入電廠工作,一待就是整整48年,奉獻了自己人生最精華的時光。雖然非電機科班出身,劉增喜卻憑藉自學與實作,一步一腳印累積紮實功夫,終成技術全才。從電機設備、家電修繕到機車維修,無一不精,鄉親們親切地喚他「增喜沙(師)」,他自己則給自己取了個外號———「馬蓋先」。
「馬蓋先」,正是80、90年代風靡一時的美國影集《百戰天龍》中的主角,以過人的機智與科學知識,搭配一把瑞士小刀,化解無數危機、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是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自比馬蓋先,可見劉增喜對自身技藝的信心,也道出他在電廠歲月中,那種逢故障必解、遇難題必破的達人風範。
劉增喜國中畢業後先到鄉公所擔任工友,二年後轉入電廠工作。開始接觸機械電器維修,是從駐軍阿兵哥那裡學來的,靠觀察、拆裝慢慢摸索。也因為對機械拆裝與修理有高度興趣及不斷地累積經驗,他很快成為電廠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長年負責發電機組保養與維修,堪稱廠內的「黑手級大師傅」。
在早期資源匱乏的東引,冷氣、冰箱等家電缺乏專業維修人員,劉增喜也憑藉著技術為自己創造副業收入。民國70、80年代,東引現代化快速提升,下班後,劉增喜的維修工作是應接不暇,不停地穿梭於商店與民宅間裝冷氣、修電器,以及修理機車。
儘管右眼自幼因高燒導致弱視,劉增喜從未自怨自艾,反而更加投入於技術鍛鍊。他笑說:「打靶要閉一眼,修東西也要專注。」這份專注與毅力,成就了他過人的維修直覺與判斷力。即便是假日,劉增喜也常主動巡視廠房,熟悉到只需聽機器聲就能判斷哪一部設備出了狀況。曹以泰廠長對此讚譽有加:「喜哥是天才,他的敏銳不只來自經驗,更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劉增喜說,東引的用電量高於北竿與莒光,尤其軍方用電占比高達三分之二。穩定供電不僅關乎軍事安全,更是推動在地經濟與觀光的基石。他希望東引未來電力建設要持續爭取人力與空間資源,也希望軍方釋出土地,支持電廠擴建。
退休後,劉增喜將協助經營家中由太太開設的「馬蓋先民宿」,延續他對技術與服務的熱忱。「馬蓋先」的名號,不只是鄉親口中的綽號,「喜哥」故事也是東引電廠發展史的縮影,更是一段屬於東引的刻苦耐勞傳奇。
一段時代的落幕,也是一種傳承的開始。兩位退役員工的離開,象徵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亦提醒我們,基層技術人才在地方公共建設中的無可取代。
東引發電廠曹以泰、劉增喜屆齡退休 見證馬祖電力變遷
- 2025-07-11
東引發電廠曹以泰、劉增喜屆齡退休,二人數十年如一日,辛勤為離島供電貢獻心力。(圖/文:陳其敏)
劉增喜17歲即進入電廠工作,憑藉著紮實技術與刻苦耐勞精神,守護東引電力48載。(圖/文:陳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