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曼在法羅島/謝昭華

  • 2024-02-19
 電影《第七封印》海報。

 電影《第七封印》海報。

電影《婚姻場景》原著劇本。

電影《婚姻場景》原著劇本。

《芬妮與亞歷山大》在台北上演時,我就讀大學四年級,正在為繁重的基礎醫學課業壓力而精疲力竭,但還是在週末抽空去看了這部聽說是柏格曼的掩卷之作。驚喜讚嘆之餘,心中也難免因大師封劍而落寞。

對一個電影愛好者而言,柏格曼是不容錯過的導演。大部分的影迷都是從他的《第七封印》與《處女之泉》接觸到他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傳統之中藝術與宗教交互詰問的終極天問之作,表達出對神存在的深刻質疑。由於他出生在牧師家庭,父親是路德教會傳教士,所以創作作品從宗教出發且深受其影響是很自然的。從小我就接觸基督教經文與文化,對其中的內涵並不陌生。柏格曼作品令人驚艷之處在於內容與形式完美契合與其超凡想像力。之前我看過的歐美電影之中,對宗教的詮釋描述最溫柔且深刻者。其他歐美藝術家除了少數如巴索里尼的《馬太福音》寫實取向之外,總以批判與嘲諷的負面內容居多,柏格曼則將深刻的神學藝術化,而且影像化。

另一部我覺得親切的作品是《野草莓》,經由一位老醫生的夢境,情節穿梭現實與幻想之間。我觀後也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同名詩作收錄在第一本詩集《伏案精靈》中。他的作品有很多已經是人類公共財,可以在網路上搜尋並欣賞。

幾部探討婚姻實況的作品如《婚姻場景》應該是他最具現實主義的電影。所呈現出的內容應該接近於他在瑞典法羅島的生活現狀。

之後在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的影響下,他開始在《魔術師》、《假面》、《哭泣與耳語》、《秋光奏鳴曲》等作品中挖掘人類心理的深邃層面。美國喜劇電影泰斗伍迪艾倫也以其少數的心理劇作品《我心深處》向他致敬。

最後這一部《芬妮與亞歷山大》半自傳性的電影可以說是集其作品之大成,從幼年期幻燈電影的啟蒙,一直到婚姻心理與宗教的探討無所不包。更難得的是柏格曼的電影作品,幾乎都由他自己撰寫劇本,可說是全能型電影作者典範。而他的電影文本並不會因而疏離難解,反而在藝術要求與觀眾的接受度中取得微妙平衡,也於評論界獲得巨大聲譽。他的電影作品影響了許許多多藝術創作者與觀影大眾。在電影藝術發展一百多年中,柏格曼樹立了後輩難以跨越的里程碑,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優雅卻又嚴謹,技巧卓越卻又自然宛如天成,也曾獲柏林影展金熊獎、三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數十座獎項。

柏格曼長期居住在與人群隔離的法羅群島,位於瑞典大陸東南方的小島。與馬祖群島相似,法羅群島由十八個小島組成,土地面積僅一百一十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六百人。除了地理環境之外,歷史上也與馬祖群島相似一直是軍事禁區,島上設有無線電發射站等軍事設施,人民未經許可不得任意進出島嶼。我對其覺得好奇的是一個藝術家住在與世人極少接觸的島嶼,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柏格曼在人口稀少的島上創作了大量電影作品,包括《穿過黑暗的玻璃》、《狼的時刻》、《激情》、《羞恥》、《假面》以及《婚姻場景》。他在法羅島上創作,也在島上過世。一如馬祖島群,我們不禁要問的是,久居島嶼帶給藝術創作者是心靈的滋養還是身體的約束?一九八六年我大學畢業後分發到小島西邊的小小衛生所,深刻感受到漫長時間帶來的孤寂,而離群索居對心靈所帶來的影響,只有個別創作者自己才能解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