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首部閩東語漫畫《貓囝趁錢》 打造文化新標竿

  • 2024-01-19
 曹辰瑩(掐米)推出第一部閩東語漫畫《貓囝趁錢》,為閩東語推廣建立新標竿。(圖:曹辰瑩)

 曹辰瑩(掐米)推出第一部閩東語漫畫《貓囝趁錢》,為閩東語推廣建立新標竿。(圖:曹辰瑩)

【本報訊】語言學習不只在課堂,不限於網路!馬祖話廣播節目「掐米亞店」創作者掐米告訴你「看漫畫也能學母語!」。馬祖話學習頻道創作者曹辰瑩(掐米),為國教署認證的閩東語老師,其最新推出的閩東語漫畫《貓囝趁錢》,近期在地方嶄露頭角。

《貓囝趁錢》故事背景為1935-1960年的馬祖,講述十歲小孩和貓咪一同賺錢的動人故事。漫畫以馬祖閩東語敘事,融入實用的日常交流句型和閩東語特有詞彙,同時細膩描繪馬祖的文化背景。故事背景涵蓋1958年的「說國語運動」時代,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起讀者對於歷史的關注。

作者以豐富的語言學習經驗和教學專業為基底,為《貓囝趁錢》的誕生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漫畫的繪師與馬祖也有著強烈的連結,兩位藝術家都曾在當地當兵,獨特的經歷賦予他們對馬祖文化的深刻理解。藝術家通過自身在馬祖的歷程,將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景觀以及閩東語的獨特之處融入《貓囝趁錢》的畫面中,使得漫畫充滿了地方特色。此外,《貓囝趁錢》的閩東語顧問—劉宏文老師,是馬祖地區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參與為漫畫注入更深厚的文學底蘊和語言專業,確保漫畫中使用的閩東語更加道地,貼近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貓囝趁錢》以漫畫形式展現閩東語的魅力,除了在坊間廣受好評外,亦獲得文化部語言友善補助的支持,體現政府對於融合地方文化、語言教學和藝術創作的認同和鼓勵。掐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這部漫畫不僅僅是娛樂,更是對馬祖閩東語文化的呈現和傳承。希望透過圖像與對話的結合,讓不了解閩東語的人,能夠在輕鬆翻頁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認識了它。第一部作品並不完美,我們將繼續努力,為文化傳承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創意。」

《貓囝趁錢》的成功不僅在地方推廣閩東語取得了一大步,同時也為馬祖地區的文化表達開啟了新的篇章,成為當地語言傳承的新標竿。然而,《貓囝趁錢》製作團隊宣布目前暫無販售計畫。建議感興趣的鄉親們前往當地圖書館,輕鬆借閱這部具地方特色的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