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正誼明道-連江龍塘董氏宗祠--福州晚報

  • 2023-10-17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三友岩存,記陪二相曆侍郎,芝巇長留勝跡;千秋祠立,生惠群黎懾權宦,扮禦共挹高風。」孟溪之畔,青芝山麓,坐落著一座八閩名祠——龍塘董氏宗祠,它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嘉靖年間(1522-1566)董世道、董應舉父子先後重修擴建,清代重修。2005年12月入列為連江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坐東朝西,雄踞芝山鶴巒,攬懷孟溪靈氣,恢巨集壯觀,

 大門為左右龍虎門,門額各有一塊「董氏宗祠」石匾,據說分別為明萬曆、天啟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的福清人葉向高和明萬曆狀元、福州人翁正春所題。主體建築磚木仿古結構,四周環以紫紅色馬鞍形封火牆,飛簷翹角,上蓋琉璃碧瓦,畫棟雕樑。

 值得一提的是,一進天井裡,擋風牆上左右各有一個西洋鐘的泥塑,造型獨特,令人注目。祠為三進六扇五間,共有兩廳,前埕、天井、回廊占地200餘平方米。其中,祠埕條石鋪設,乃明代留存的石料。正面立有一代名臣董應舉全身塑像,鎏金溢彩。前有回廊,可遮風避雨,花隔、窗櫺。

 等亦為明清遺存。前院有九龍照壁,高1.5米,寬12米,24面青石浮雕,背面精刻廿四孝立體圖並附文字說明。

 中堂祠壁上鑲嵌10幅高1.8米、寬1.4米的青石影雕,圖文並茂,從董姓始祖董父「酬勞績豢龍封董氏」,春秋時晉國董狐「服權臣良史重千秋」,到西漢董仲舒「上三策尊儒安天下」,三國時蜀漢名臣董和「嫉奸佞立朝懾寵倖」,再到明工部侍郎董應舉「弭寇患侍郎勤獻策」……詳述10位董氏前賢歷史功績。

 此外,宗祠廳堂還擁有20副古樸的黑底鏤金覆竹楹聯,聯語內涵豐富,多述董氏發源、遷徙歷史、名人鄉賢等。

 賢能得氣蔚人文

 琯頭鎮地處閩江口,山海相擁,地靈人傑。塘頭董氏作為琯頭世家望族,董氏歷代進士登科者眾,曾出過侍郎、參將等良吏,今則有將軍、廳長、博士、企業家,可謂人才濟濟。而令塘頭董氏族人引以為傲的就是名聞八閩大地的名臣鄉賢董應舉。

 董應舉(1557—1639),乳名董信,字崇相,號見龍,閩縣龍塘鄉(今連江琯頭鎮塘頭村)人。董應舉酷愛名勝,受魏忠賢迫害落職返鄉後,「晚於青芝山搜剔岩洞,愛八仙岩,築廬居焉。」他率嗣子董鳴瑋開闢青芝山,募修青芝寺,使之「眾奇始出」。他還常邀文人墨客同遊,寫下許多詩句刻在石壁上,為家鄉山水「景」上添花,漸成一方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