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日報社論--金馬解嚴二十年審視戰地三十六

  • 2012-09-27
 金門日報27日社論--金馬解嚴二十年審視戰地三十六
 二○一二,台灣解嚴二十五周年,金馬解嚴二十年。同一個年代落點,卻不同的解嚴時間落差,顯見了同屬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轄區,卻曾實施了並不相近的體制,其中金馬與台灣最大的差異在於,「戒嚴加軍管」。
 金馬解嚴二十年,我們嗅出很不同於過往的「紀念」氛圍,首先是官方開始正視戒嚴、戰地政務時期文獻保存、探索,二月十一日金門縣文化局成立「金門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十月五日起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開議的「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學術研討會」納入〈草根媒體衝刺軍管戒嚴網〉、〈有關金門歷史記憶之一種〉、〈金門空間形式轉化之意涵〉、〈『反攻大陸』空間史證一瞥〉等四篇戰地社會相關研究論文;民間社團則有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推出《漫漫民主路│金馬解嚴二十周年回顧展》,內容有「戒嚴時期」、「實驗戰地政務」、「反共標語」、「宣傳單」、「胡璉將軍與金門」、「解嚴麻將大賽」等靜態影像、文獻展及動態活動。
 今年由官方成立的「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從活動的方向、內涵作觀察,尤足可貴者,在過去「反戒嚴」、「反軍管」的民主運動激情外,活動策辦者也能回歸到文獻保存、學術研究的面向,重新整理、回顧、思索戒嚴與戰地政務這一段金馬大歷史。
 一九五六年(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戒嚴下的金門、馬祖兩地區,分別再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行政院任命金門防衛部司令劉玉章兼主任委員、政戰主任尹殿甲兼秘書長;福建省政府自此交出行政權責,搬遷台灣,金門縣政府亦納入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指揮監督,金馬的「管、教、養、衛」,全在軍管體系下運作,直至一九九二年(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宣告解嚴,金馬的戰地政務實驗時期長達三十六年,「戰地三十六」的數字,由來於此。
 戰地政務的法源,係依據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行政院頒佈的《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為未經立法院通過立法的乙紙行政命令,亦未明訂「實驗」期限;一道實驗辦法裡的十四條條文、一個實驗區組織大綱裡的實施細則,在「為適應戰時需要,統一戰地軍政指揮,將金門馬祖列為戰地政務實驗區」的精神架構下,金馬人一夕間進入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戰地政務體制,衣、食、住、行,概有管制規範,影響深遠的民防組織,縣設民防總隊、鄉鎮設大隊、村里設中隊,有十二至十七歲的「兒童隊」、十八至四十五歲的「任務隊」、四十六至五十五歲「長年隊」,致金馬全境瀰漫在草木皆兵的戰鬥狀態。
 戰地政務已走遠,金馬解嚴二十年了,但這個特殊體制對金馬人心的衝擊、社會的轉型,所產生的影響依舊存在。戰地政務從「實驗」到「實施」的是非功過,有待史家評述。惟觀察金馬人民,對戰地政務下的社會感受深,卻極少對戰地政務體制產生理解、探索,戰地政務時期留下的地景、文獻亦乏維護、保存。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的成立,我們期待官民以寬宏的視野,重新審視、看待這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