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著名作家、美學大師蔣勳最新力作《少年臺灣》,從口述歷史角度來回味昨日臺灣。他接受媒體對話訪問時,提到馬祖的燈塔,如果我們有機會將16世紀後這些世界船隊,在島嶼上踏過足跡的經驗和生命留下來,很可能讓這個地方變成非常混血的文化。這也是我比較想講的廣義的“少年”。
(原標題)好的文學是能讓人去看那一塊土地上的生活--金羊網-新快報
【本版報導 新快報記者 徐紹娜】
臺灣著名作家、美學大師蔣勳最新力作《少年臺灣》簡體版近日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講述“少年的蔣勳”的同時,也回憶了曾經的臺灣。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臺灣各個領域的精英多數是跟蔣勳差不多年紀的人,他們越來越多地影響著臺灣,掌握著臺灣的命運與走向。
“讀《少年臺灣》,其實就是讀臺灣主流的少年時態,讀懂他們的成長經歷,也就是讀懂了今天臺灣。”有讀者這樣評論道。
寫《少年臺灣》,蔣勳用了近10年時間,採用編年體方式,以他在臺灣各地行走的見聞及對少年時期的回憶匯成美文。透過臺灣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與臺灣開埠、不同時期社會風貌、地方風俗相結合,從口述歷史角度來回味昨日臺灣。它無疑給了讀者一個新視角:看臺灣人如何回憶臺灣。
對話:
這本書比較接近流浪的旅行
謝旺霖:是什麼原因觸發您開始寫“少年臺灣”系列?
蔣勳:大概從青少年時期,我就喜歡背著背包在臺灣亂跑。沒有計劃,也沒有目的,經常會因為一個地名很特別,就想去。寫《少年臺灣》的時候,有個習慣是背著背包坐在小火車站等車,就開始做點小筆記。那筆記不是有目的的。可能剛好看見瞎了一隻眼的老人,天長地久坐在那裏不知道要幹嗎,我就開始描述他的動作,描述他跟周邊扶桑花的關係,然後,陽光在他身上慢慢地消失。這本書很多東西是從這樣的筆記整理出來的。我想這些都跟一般可能世俗所說的旅行無關,它比較接近流浪的旅行,會讓你意外碰到一些難忘的事情。
謝旺霖:所謂“少年”,具有訴說自己的童年、鄉愁和土地,包含時間與空間的意義?
蔣勳:在我畫室旁,有一個墓,以前附近是個碼頭。1827年,大陸人移民在那裏下船,但船行過程裏有不少人死在船上,倖存者便合力把屍體就地埋葬。那些死者都沒有個人的名字,因此叫“萬善同歸”。這些人,他們出去冒險,或者嚮往一個地方,一片新土地,甚至連兩腳都沒有機會踏到這塊土地上,可是他們的屍骨在這裏。
這當中似乎有一種年輕的精神,或說少年的精神在這塊土地上,而這個東西使我覺得,我不希望臺灣太老。
臺灣的年輕,也可以包含很多東西。就像我去看馬祖的燈塔,發現守燈塔的,竟然有俄羅斯、英國、丹麥、荷蘭人等。如果我們有機會,將16世紀後這些世界船隊,在島嶼上踏過足跡的經驗和生命留下來,很可能讓這個地方變成非常混血的文化。這也是我比較想講的廣義的“少年”。
臺灣那種生命力的漂亮
其實是一種“青春形式”
謝旺霖:關於“青春形式”與“臺灣”的關係,能不能再說明一下?
蔣勳:我覺得臺灣的年輕,有時候是很冒進、冒險,甚至魯莽的。你在這本書裏時常可以見到,不知天高地厚,不畏死活去做一些事,充滿頑強、耐苦的生命力。
這樣的生命力,可能也跟殘酷、毀滅在一起。這些東西構成我對島嶼某一種文化性格的理解。它們是一種美學,不太講合理,它們或許暴烈,非常的情緒化,很容易自我毀滅,然後也不在意毀滅。我覺得這種美學形式的本身,沒有所謂的好壞,就像書裏我寫到的有些人物,第一代在海裏的死亡,第二代繼續還是那樣,表面上是某一種宿命,但我不覺得它是悲劇,它裏面有一種美,就是漂亮,臺灣那種生命力的漂亮。這些其實都是一種“青春形式”。
謝旺霖:所以這書裏其實也包含一種自我的提示、反省,甚至是期待?
蔣勳:我相信這個島嶼是個年輕、富足的島嶼。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們在富有裏面到底流失什麼?這個島嶼流失了什麼?有沒有可能就是在今天,忽然心血來潮。特別強調心血來潮,就是不要有什麼計畫,背起一個背包就走了,不要擔心今天晚上睡哪,也不要擔心下一頓飯在哪里吃。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富足的狀態裏,你在擔憂什麼呢?這些擔憂是不是現在的都會裏誇大出來的,一種對於生命的褻瀆。
而我希望這時的《少年臺灣》,可以讓大家重新去行走這個島嶼,就是背著一個背包就走了,去探索一個新地方,去看看那些完全不同於你生活的人,或者回到記憶裏曾經住過的小小的故鄉、社區。說不定你認識的人還在,與他們交談幾句,我覺得那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可能會是有趣的平衡。
謝旺霖:您覺得身為一個創作者,該如何拓展創作之路?
蔣勳:身為一個創作者,如果不能獨自走出去,如果他的經驗裏人的生活愈來愈少,這樣的經驗少掉以後,一定是創作的萎縮。因為創作一定是來自這種東西。我不覺得創作必然是從閱讀來的,它應該是從生活出來的。我一直喜歡的作家,如沈從文、高爾基,都是從生活出來。高爾基的《童年》、《我的母親》、《我的大學》都是他在俄羅斯浪蕩時的紀錄。
好的文學,並不是讓人停留在這個文學本身,而是讀完以後把它丟開,去看那一塊土地和那裏面人民的生活。
蔣勳,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曾執教于多所大學,現任《聯合文學》社長。作品涵蓋詩作、小說、散文、藝術評論等各種文體,近年來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淺出的“美學”闡述風靡海峽兩岸。
謝旺霖,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碩士,著有《轉山:邊境流浪者》。
“雙面”伍爾芙散文集
《飛蛾之死》出版
有著“20世紀最佳女作家”之稱的佛吉尼亞•伍爾芙最為著名的散文集《飛蛾之死》於近日在國內上市。書中,作者描述了一隻飛蛾的悲劇命運。在註定無法突圍而出的舞臺上,飛蛾用它全部的精神和勇氣不斷向外飛翔,又一次次被阻擋,最終迎接了自己死亡的命運。有人認為,伍爾芙通過《飛蛾之死》述說了自己的命運,這只飛蛾代她說出了她留給世間的遺言。
伍爾芙的作品在市面上的不少,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燈塔行》等。在《飛蛾之死》中,伍爾芙的筆調悲憫而熱誠,她描寫了一隻微不足道的飛蛾,它在最後時刻,仍然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不懈地追求著光明和希望。飛蛾小小的不屈靈魂和精神,加之伍爾芙飽滿的熱情,讓這篇文章一直深受讀者喜愛。
有人說:伍爾芙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燒著地獄之火。伍爾芙的一生都在優雅和瘋癲之間遊走。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絲,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等創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小說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傳統的寫作手法。
《飛蛾之死》是光明日報出版社“金羊毛•文藝”系列第三本,書中還收錄了伍爾芙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27篇。
全14冊《莫言文集》
網上訂購超十萬部
近幾日,“莫言熱”持續發酵,莫言作品線下線上極度缺貨。有網友更熱衷於拍賣莫言簽名書,價格高達10萬元,而網上書店也競相“抄底”現貨。記者瞭解到,當當網早在莫言獲獎前便和上海文藝出版社達成協定,將最後一批莫言作品現貨網羅到自己門下。有資料顯示,此前幾天,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全14冊《莫言文集》在當當網預售三日內訂購量已超過十萬部,成為該網站預售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文集之一。
據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集》囊括了莫言迄今出版的所有小說作品,還包括了新版的《紅樹林》、《食草家族》、《十三步》、《四十一炮》(新版)、《紅高粱家族》、《酒國》、《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檀香刑》、《豐乳肥臀》、《蛙》等莫言熱銷作品。此外,上海文藝出版社還將單獨向當當網提供一套獨家的《莫言全集》,完整集結11部長篇小說,預計本月底到貨。
美學大師蔣勳:我去看馬祖燈塔,發現守燈塔的竟然有世界船隊,在島嶼上踏過足跡的經驗和生命留下來--金羊網-新快報
-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