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15:13:52【中新社記者張建忠】
“好吃的豆花,好喝的青草茶。”馬祖島上,“曹媽地道”小吃鋪的曹媽熱情招呼著客人。
跟曹媽一樣,馬祖百年漁村橋仔村的村民都已從過去的討海為生,轉變為了如今的大念觀海生意經。這是中新社記者日前隨團訪馬祖的觀感之一。
聚落、廟宇、漁村展館及村前的避風港,處處都留著漁業歷史的遺痕。經營海鮮特色小吃,經營海景民宿,重溫閩江口海域漁業的風光時段,使得漁業休閒觀光成為馬祖一“絕”。
清爽的海風吹來,遠處燕鷗掠過海面,橋仔村一派閒適的氣氛。村民們享受著這種讓遊客喜歡的慢生活。
40多歲的橋仔村村民王宜宏坐在小鎮石階上,道出馬祖這個曾經最為繁榮漁村的過去:這裡曾經是馬祖漁產與商品往大陸的轉運港,人口最多時超過兩千人,當時是北竿島上人口最多的村莊。
“橋仔村面朝大海,有一個天然的避風港,曾經是馬祖漁產轉運大陸的港口,到福州連江黃岐港只要20分鐘。”王宜宏表示,隨著漁業的蕭條,橋仔村人大多往臺灣島內的桃園及毗鄰的福州等地發展。
現在,村中還有100多人從事著觀光旅遊方面的生意。“旅遊現在是橋仔村主要的經濟來源,這裡也是大陸遊客瞭解馬祖漁業發展的必遊之地。”王宜宏說。
蝦業是馬祖漁業的招牌,橋仔村漁業歷史中,蝦業也見證著村民以此為主要謀生手段透出的艱辛與幸福。海帶、淡菜、黃魚、淡菜、筆架等,都曾是這個漁村響噹噹的漁貨。
馬祖縣政府因此在村中專設漁村展示館。模型器物、圖文解釋,以及那些村民使用過的漁具,都展現了古老漁村人的“討海”智慧。
漁村展示館之外,橋仔村的漁村聚落與一座座古廟,也很惹眼。王宜宏說,討海為生的緣故,村中所供的神幾乎比居住的人還多,這也是觀光的一大特色。
馬祖與馬尾間的“兩馬”航線曾經為馬祖的觀光事業帶來生機。然而,近年來,“兩馬”航線人流量在減少,以觀光為主要經濟命脈的馬祖努力尋找兩岸往來的新突破。
“臺灣交通部門相當支持馬祖與福州連江縣黃岐半島開展直航。”馬祖縣長楊綏生對中新社記者說。
橋仔村連著白沙港,這裡離黃岐最近,僅8海裡,天氣好時,肉眼都可以看到對面的黃岐島。“從前,村裡人與福州黃岐的漁民可以在海面上交換漁貨,橋仔村的漁船還可到對岸的黃岐港加油、加水等,相當便利。”王宜宏說。
楊綏生近期一直為促成馬祖北竿白沙港與福州黃岐港的直航而奔走,“這裡到連江黃岐僅有9海裡,比兩馬的37海裡航距縮短了許多”。
由漁村變身為觀光村落,30多戶人的橋仔村現在成為了馬祖旅遊觀光的一個重要景點。這一次,馬祖縣政府的努力,或將讓橋仔村迎來更加繁榮的觀光經濟。
曹媽說,最好有更多大陸的客人前來,瞭解馬祖的漁業,品橋仔村的特色美食。(完)
馬祖小漁村的變遷:從討海到觀海--中新網
- 20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