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故事/ 國軍藝工隊「陸光」、「藍天」、「白雪」歷史--海峽導報

  • 2013-03-12
 國軍藝工隊全盛時期演出。(圖:台海網)

國軍藝工隊全盛時期演出。(圖:台海網)

2013-03-11 10:47 【海峽導報記者劉強】
編按:在全盛時期,藝工隊有1軍如「陸光」、「海光」、「藍天」、「白雪」外,各軍種總司令部也有自己的藝工隊,並以各自軍種特色命名,像 「大宛」、「干城」、「龍吟」、「火牛」等,甚至金門前線金城、馬祖文工、莒光龍虎、、、、、。
中華民國國軍體系中,「藝術工作總隊」簡稱「藝工隊」,是一支演出單位,跟播音大隊同屬上級單位國防部政治作戰總隊藝宣中心。隨著近年頻繁地組織改造,這支藝工隊的一年不如一年,規模、級別也越降越低,因應募兵制,將在年內完成藝工隊存廢評估工作。有著60多年歷史的藝工隊,很可能在今年徹底走進歷史。
60人編制也難保住
如今的藝工隊正式編制有70人,但受精粹案影響,目前包括正副隊長、輔導長在內總共只有60名官兵,大部分是由志願役軍職人員所組成。雖然人員編制少,但藝工隊仍擔負著勞軍、賑災等演出任務,工作相當繁忙。軍方對演出場次規定了最低限度,一般來說是每月演出不得低於15場,全年不得低於180場,一場演出為60分鐘,大型演出為90分鐘。在勞軍任務中,離島駐軍是優先服務物件,每季度需固定演出一次,其次為演訓部隊、一般駐地部隊和重大慶典活動。由於人員短缺,藝工隊2012年的演出場數標準降低為每月不得低於12場,全年度不得低於144場。
明道、阮經天等明星去年入役後,原本計畫安排他們加入藝工隊巡迴勞軍,緩解藝工隊無人可用的窘境。但因為擔心外界質疑他們享特權,軍方最終將這種計畫取消。
總政戰局執行官兼代局長王明我表示,外界常以為藝工隊是爽缺,事實上他們必須走遍全台各地營區慰勞官兵,甚至要到外島第一線據點表演,一個月可能要跑20個部隊,再加上人力有限,大家都要身兼多職,像製作或搬扛道具等,“辛苦程度未必低於一般部隊”。
「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生用」,這是藝工隊內部流傳的名言。曾有藝工隊退伍人員回憶說,去一趟小金門勞軍,陸海空三種交通工具都要用上,碰到風浪大,坐在登陸艦上基本是一夜吐過去,吐到什麼都吐不出來時正好天亮到達,然後卡車直接拉到營地,上臺就表演……
由於即將進入募兵制時代,總兵力將從現有的27.5萬人減少為21.5萬人,未來募集的兵力將主要用於戰鬥部隊,像藝工隊這種無機敏性、戰備時效低等非戰鬥兵力,今後將逐漸淘汰除役。按照軍方的規劃,藝工隊將在2013年內完成存廢評估工作。
光輝歲月一般人擠不進的藝人搖籃
當然,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藝工隊也有輝煌的過去。藝工隊的成立,最早是想通過文藝表演對官兵進行“思想淨化”,以文藝表演的方式進行政治宣傳。
1950年,國防部將各支部隊中的文藝宣傳團隊統一改編成「康樂總隊」,下轄兩支話劇隊、兩支巡迴康樂車隊、7支電影隊和一支雜技隊。1965年,又將「康樂總隊」改稱「藝術工作總隊」,增設美工隊、歌劇隊、國光合唱團。此後組織逐漸穩定,所有藝術宣傳工作,都由藝工總隊負責規劃和監督。
根據藝工隊的隊史統計,可確認演過的劇碼共72出,早年的主題可以用反共抗俄來概括。作為軍中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環,「正面宣傳政府」、「負面宣傳敵人」也是藝工隊最重要或者說唯一的任務。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聲勢最強時,藝工隊也迎來在軍中地位最高的時期。
曾經有49個正式編制的藝術工作部隊,分為總隊級(少將級別)、大隊級(上校級別)、中隊級(中校級別)三個層級,其中總隊級1隊、大隊級8隊、中隊級40隊。
在全盛時期,除了直屬國防部的藝工隊外,各軍種總司令部也有自己的藝工隊,並以各自軍種特色命名,例如陸軍的「陸光」、海軍的「海光」、空軍的「藍天」、憲兵的「憲光」、警備總部「白雪」。而陸軍因為軍種龐大,「陸光藝工隊」甚至還分為一、二兩隊,現代流行語所謂1軍、2軍。
而除了這些「甲種」一軍藝工隊外,台軍當時還有軍團層級的「乙種」藝工隊,比如陸軍6軍團「大宛」、陸軍8軍團的「干城」、陸軍10軍團「龍吟」、陸軍後勤司令部「火牛」、金門防衛司令部「金城」、空軍防砲司令部「九三」……
在這個階段,加入藝工隊幾乎是每個役男的夢想。除非服役前已是知名影星、歌星,或者有強硬背景的,才能被選入藝工隊。當時藝工隊隊員常常問新兵:“你背後幾顆星星?”意思就是你進來是靠幾位將官的推薦?直到1993年,還有一名大學戲劇系畢業的新兵,因甄選藝工隊失敗,竟然深夜在廁所上吊自殺。
而在臺灣影視綜藝行業發展的早期,幾乎所有的台前幕後人才,都是依靠軍中藝工隊來培養、訓練、供應的。當時的“藝工隊”,也被稱為藝人的搖籃,費玉清、秦漢、胡瓜、林志穎、任賢齊等明星都出自藝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