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檢調單位近來破獲多起兩岸毒品走私案件,有效防止毒品危害國人健康。警政署面對近年來毒品犯罪日益猖獗情形,認為有必要加強與對岸合作緝毒,並在打擊犯罪的共識下,建立區域性的防毒合作關係;另外,也應透過多邊體系的情報交流,建立實質合作關係,讓反毒戰爭獲得最後勝利。 毒品犯罪問題無所不在,受毒品危害,世界各國無一倖免,台灣自然也不例外,近十多年來,政府與民間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防毒工作。就查緝毒品作為而言,刑事警察局指出,雖然警方採取「向上追源、向下發展」的方式查緝毒品,但以毒品犯罪的跨國性型態觀察,毒品問題已非單一地區或單一國家所能完全解決。 特別是二級毒品(包括安非他命、MDMA),其濫用問題相當嚴重。根據刑事局統計,今年一到六個月共查獲毒品八百一十一點四九公斤,較去年同期增加三百九十九點九九公斤,其中第一級毒品一百三十八點一八公斤,較去年同期減少一百五十五點二三公斤,但第二級毒品四百零五點八七公斤,卻較去年同期增加二百九十三點零六公斤。 二級毒品數量暴增,其中安非他命較去年同期增加一百四十五點一九公斤、MDMA增加九十六點五五公斤。刑事局偵查科分析指出,除了販毒有暴利可圖,這些麻醉藥品 (Narcotics Drugs)及影響精神的(Psychotropics Substance)毒品,可透過非法實驗室(Clandestine Laboratories)以化學藥品合成提煉製成,也是毒品泛濫的另個原因。 對於國內毒品猖獗情形,依警政署刑事局分析,首先是槍毒合流,以往黑道份子介入販毒活動並不多見,但近年來幫派為謀取暴利、擁槍自重,造成槍毒合流情形。其次是「源頭交易」,以往毒梟都透過中間仲介向泰國與大陸方面購買毒品,近年來則有國人自行前往泰國山區或大陸建立購毒管道,以降低成本。 刑事局偵查科也發現,以往國內販毒集團先在國內覓妥買主後,再行進貨,但近年來已演變為兩岸販毒集團先大量或分批將毒品運進國內囤積,再伺機尋找買主出貨,證明國內市場需求數量較以往急遽增多的現象,且毒梟有把握出清存貨。 還有個情況,就是安毒工廠轉移大陸。這是因為國內幅員小,緝毒網路嚴密,相對於大陸對境內毒品查緝仍多所疏漏,在沒有語言等障礙下,在大陸沿海設立安毒工廠,直接走私偷渡闖關,或輸往美、日等國。 為有效打擊毒品犯罪,警方建議兩岸應及時交換有關毒品犯罪的活動情報、互通信息;相互配合、適時緝拿、遣送販毒、製毒者,並凍結或扣押毒品犯罪所獲財物、犯罪工具和違禁品,以便採取沒收措施;協助調查證據、互通訴訟結果等,加強毒品的走私查緝協議。 另外,應加強國際查緝毒品合作,擴展海內外情報。刑事局指出,犯罪情報的來源與是否正確,是偵辦走私案件的破案關鍵。販毒集團都是在極度隱密狀況下進行交易,因此查緝工作應先從各種管道、廣泛蒐集、研判情報,做為進一步實施如監聽、跟監、行動等偵查措施基礎。 由於毒品引發的社會問題相當嚴重,因此在兩岸合作打擊犯罪的議題中,反毒可說是兩岸治安單位共識最高的部分,雙方在合作默契下,近年來確實破獲不少重大毒品走私案件。 警政署強調,若能在兩岸合作的基礎下,進一步建立跨國性、區域性的合作關係,共同研討防制及因應對策,以及促進全球產毒、運毒及販毒資訊;整合國際犯罪情報,交換工作心得,將有助於遏阻日益猖獗的兩岸毒品走私情形。
兩岸毒品走私猖獗 宜加強緝毒合作關係
- 200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