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電︶台灣本島最近舉行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得獎人的愛心和奉獻,為社會樹立典範,在金門外島也有一批阿嬤級﹁戰地接生婆﹂,曾在砲火漫天飛的偏遠村落,以﹁7--ELEVEN﹂的精神,巧手迎接新生命到來,她們同樣散發出光與熱。
金門縣衛生局舉辦婦幼衛生四十年回顧展,以歷史照片和文物,重現兩岸軍事緊張對峙時的金門婦幼衛生情境,其中,前金門縣衛生院保健員被譽為﹁戰地接生婆﹂,她們現身說法,更是歷史活見證。
金門早期醫療資源缺乏,產婆也不多,金門縣立醫院前身的金門縣衛生院,鑑於晚上實施宵禁戒嚴,婦女生產總是求助無門,民國五十三年研設了二十個婦幼保健站,招訓二十一名年輕女性為保健員,施以四個月安全助產等訓練後,即投入駐村服務。
現年七十歲的王雪招,為金門第一代衛生保健員之一,負責區域包括金寧鄉頂堡、榜林、后盤山、西山、後沙等村落,她說,金門當時沒有開業的助產士,因此,她們一進駐村里婦幼保健站,就成為全年無休的﹁產婆﹂。
王雪招曾在自己產後十二天,月子還沒做完,又忙著幫別人接生的經驗,當時忘了自己也是產婦,也需要人照顧。
她說,當時只想到職責所在,那顧得了其他。就是這種服務熱誠,從王雪招手上來到人世者,已經有將軍、大學教授等,正在為社會和更多人服務。
與王雪招同為第一批衛生保健員的董淑美,在金城鎮水頭村服務,接生超過三百人,她最難忘的是在對岸中共砲擊金門時,只要產婦有需要,即使砲彈飛來飛去,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騎腳踏車,摸黑服務到產婦家做﹁斷臍﹂,當年的腳踏車,如今仍加以保存,當做最珍貴的回憶。
呂金華也是第一代保健員,負責東半島料羅、蓮庵一帶,她表示,早期鄉親觀念保守,而且經濟能力不佳,不太敢到醫院生產,保健員除居家接生外,還有產前檢查、產後衛生教育等,工作辛苦不是年輕一代所能想像。
金門縣衛生保健員前後招訓四、五十人,全盛時期全縣婦幼保健站多達三十餘站,由於醫療環境隨著經濟起飛好轉,保健員由接生要務,轉為推廣家庭計劃、保健、衛教宣導等,﹁戰地接生婆﹂一詞逐漸走進歷史,八十七年七月一日,金門保健站也正式結束。
除了董淑美、王雪招、呂金華外,金門縣衛生保健員比較後期的還有王惠娥、吳翠梧、許慶珠、陳麗英等,大多也擠身祖母輩,他們對於現在婦女生產有優生保健諮詢、產前篩檢、新生兒有先天遺傳疾病篩檢、預防接種等,都為社會的進步感到慶幸,也為自己的付出感到驕傲。
衛生署長陳建仁以﹁台灣的史懷哲、福爾摩沙的德蕾莎﹂形容今年醫療奉獻獎得主,金門的衛生保健員雖然僅接受簡易衛教訓練,但大多有火線接生的經歷,正如同史懷哲、德蕾莎一樣,以生命照亮和溫暖社會。
金門戰地接生婆曾在砲火中散發光與熱
- 200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