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一城煙雨的南京/劉枝蓮  

  • 2007-11-07
(續昨)滾滾長江挾浪而來,到南京掉頭折向東南,沿江三十哩,唯南京獨借萬哩長。這除增長江奔騰之勢,長古城雄奇之色外,更重要的是,長江之水,哺育了代代南京兒女。如今,長江水波濤依舊、獅子山古韻猶存、仿古閩江樓巍然屹立,我獨上《閩江樓》遙望長江東去,夕陽照處,霞光萬道,不禁想起《三國演義》中那段『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唉,人最難驅使還是那顆自制的心,想起姊妹間擾擾攘攘生活瑣事,誰說血統不是負擔?
 6
南京最為悠久寺院—棲霞寺
棲霞寺坐落在棲霞山西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棲霞寺,原是南朝劉宋年間隱士『明僧紹』結蘆隱居處所,到了南朝齊永明元年,後人將他宅舍改為寺,由智度禪師任住持,取名為『棲霞精舍』。棲霞寺在南朝規模雖不算大,但因有北方『僧朗法師』在這裏講『三論』經學,梁武帝派僧懷、慧今等十人來受三論大義,而成了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我對棲霞寺名稱最初記憶,應該是佛光山星雲大師出家道場。
南京倖存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棲霞寺》,寺前第一景彩虹明鏡湖,是乾隆南巡時開挖興建,湖中建六角亭一座,湖岸和亭子,則建九曲石橋相連,皇帝親賜橋名『彩虹』,湖名『明鏡』。跨入山門,那古剎依山而建,紅牆巍峙、樓閣聳立…,鑲嵌金字匾額『棲霞古寺』與旁牆『千佛名藍』、『六朝勝跡』八個藍色大字,相互對應,肅穆端莊。
寺門北側明征君碑,是大陸目前保存最早,也是南京唯一的唐碑。明征君是『明僧紹』的尊稱,史書上記載,明君是位博學多才,明經有儒術的高人,因為生逢亂世,看淡塵仕,先是遁隱嶗山聚徒講學,後來隱居棲霞山,因其才高品正,桃李滿天下,在20年間有6位皇帝,6次征他為官,他始終堅持不任官職,時人贊許他為真正的隱士,於是尊稱他為『征君』。這座明征君的禦碑,是明征君第五代孫『明崇儼』為先祖所爭取,可貴的是,由黃帝高宗親自撰文,初唐著名書法家也是襄州刺史『高正臣』書寫,現今為研究南朝及唐代歷史、書法的珍貴文物。
走進山門,迎面而來的是雄偉《彌勒殿》,袒胸露臍的彌勒佛和神態莊嚴的韋馱像,立於神台之上;那氣勢軒昂的《毗盧殿》,莊嚴端坐在蓮花座上的毗盧像,高約5米,金箔貼身,神態安祥,兩側侍立的梵天、帝釋外,大殿兩邊的二十諸天,容貌各異,惟妙惟肖;出毗盧殿,穿過方丈和法堂,拾級而上,便是棲霞寺《藏經樓》,這藏經樓存放著經、律、論三藏典籍,也是我國珍貴文化史料。此外,一座建築精美、風格獨特的《舍利塔》座落毗盧殿東南面,該塔體積不大,直徑僅約13米,實心雖不可登臨,但造型流暢,裝飾華麗,塔下有蓮瓣、須彌座等組成台座,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塔內供奉佛骨舍利,是隋文帝楊堅,未就任皇帝時,有一婆羅門沙門,送來一包佛骨舍利,登基之後,分送83州建塔收藏之一。
舍利塔東面,是南朝石刻千佛岩。放眼望去,佛龕層層依山密佈,像是蜂巢。《三經殿》是千佛岩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石窟,它是明僧紹次子明仲璋、智度禪師以及明僧紹生前摯友,為記念他共同開鑿的巨大石窟,殿內主供無量壽佛,兩側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據江總『棲霞寺碑』記載:《三經殿》佛龕鑿刻完工之日,佛龕頂上出現了佛光,梁朝的王公貴族見狀,相繼依崖之高下,開鑿佛像,祈求菩薩保佑。崖壁上下共分五級,菩薩大者數丈高,小者不足一尺,或站或坐,神態各異。這些佛龕基本格局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通常是老年的『迦葉』和少年的『阿難』,有的佛座下蹲有雙獅,稱為『獅子聽道』。眾多佛龕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石工殿』,殿內石匠右手舉錘,左手握鑿,背倚山崖,圓目而視。導遊說:『該石匠無法在期限內,完成千尊佛像,唯恐官府問罪,於是急中生智,口吟『我佛保佑』往邊崖一靠,補上獨缺一尊佛…』這樣附會說法,還不如穿鑿為『石匠希望在另一世界,還能妝點佛像…』我是這麼想。
千佛崖為紅色砂岩,易於風化,經千年歲月侵蝕,雖多數佛像的頭部、五官、手指等纖細部份,嚴重受損,但由於雕刻精湛,是很難掩飾其稀世珍品的光芒。千佛崖共有佛龕294座,摩崖造像515尊,造像雕刻與北朝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號稱『江南雲岡』。登上鳳翔峰,俯視棲霞寺,紅墻灰瓦掩映在叢林中,古老神秘。這裡自古香客絡繹不絕,我掬一柱清香,完成一次眷顧。
春風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傷感的南京城
以《雨花臺》為首的南郊旅遊版塊;《長江大橋》橫跨天斬,氣勢恢弘;明代《城垣》蜿蜒曲折、魏峨狀觀;《瞻園》古樸輕巧致幽至雅;《紫金山》星羅棋佈獨特墓園與景致;深秋棲霞山懷抱的古剎《棲霞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雞鳴寺》;石頭城上的鬼臉《清涼山》…這古城美麗影像,仍然栩栩如繪,飄盪在我的記憶中,是這般生動和深刻。之前,南京與我的是煙火迷漫、滄海桑田,那六朝興替、三國鼎立,群雄逐鹿,…南京真是被秦始皇破解,那藏帝王象的密碼,瀉了王氣?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 (包括最后建都的國民政府),惟一例外的明朝,或許是因為遷都吧?這亂都亂世,造就不少落魄君王,例如,曾經叱吒風雲的梁武帝(蕭衍是南朝開國皇帝)被侯景軟禁台城活活餓死;自號『鍾山隱士』的南唐后主李煜,客死異鄉;南朝的后主陳叔寶與后妃,兵臨城下時,從井內脂粉淋漓爬出,被隋軍所擄獲;創造中國最早大同理想,存留農民記憶中的洪秀全…。更讓南京人傷感的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此落款;辛亥革命潮流在此奔騰迂迴;日軍在此留下血腥的《南京大屠殺》。
如今古城大街小巷,仍留著與歷史擦身而過的足跡,石頭城有當年孫權修建的江防要塞;雞鳴寺有梁武帝出家的千年古剎;紫金山埋著幾個王朝的背影;烏衣巷藏著王謝的襟帶風流;玄武湖泛著六朝往事;秦淮河漂著胭脂粉氣;…還有,清涼山李煜與大、小周后裳賞景的翠微亭,在利濟巷跌落塵土的曹雪芹…。我宛如掉入歷史洪流,順流撈起片段才子起落痕跡,這般沒來由的,牽動著我情緒,那麼沉重與深邃。『亡國成詞宗』李煜與傳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他們血淚撰寫的故事,千年後,仍讓我有如聞驚雷的悸動與傷感。
 生于深宮、長于婦人手,鼎盛時南唐人文,賦予不凡文采的『李煜』,除有一手絕妙好詞、知音律外,畫格也自成一派,極簡不凡神韻,書法更是寒松霜竹,是所謂金錯刀,尤其那用娟棉上下左右書寫大字,為後人贊歎;擁有赤子之心、至情至性,崇文善美(被後代罵名的裹小腳也源自他單純愛美之心)的李煜,從旖旎奢靡帝王之身,淪為卻恨此夢太分明的亡國囚,其間的遭遇,我千年後讀之,仍暗含淚光。在他《望江南》中『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思念金陵虛空與絕望,與他花間派時期作品如《浣溪沙(註九)》《菩薩蠻(註十)》兩樣對照下,不禁讓人蕭瑟低回。詞成就了李煜詞宗英名,但那千古傳唱《虞美人》中『…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酣暢淋漓成了絕決,七夕晚上,宋太宗讓人送去毒藥,年僅42歲客死洛陽,時至今日,墓地湮滅不可尋,在南京朝代興亡更替案牘中,屬於李煜的那一段,始終是寂寞梧桐深院那一闋清冷小令。
 此外,在南京利濟巷出生曹雪芹以「字字看來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精神,創作的鴻篇巨著《紅樓夢》,為他矗立了歷史的豐碑。無關《紅樓夢》是否是一部家譜式或自傳體小說,個人以為,它除對封建社會無情的鞭韃外,重要的是,它的題材能源自現實的生活,又能跳脫(高於)現實生活氛圍,其中蘊藏偉大藝術家細膩與豐沛情懷。回顧這部巨著創作者,少時在秦淮河畔,過著富貴生活,十二歲抄家重創,讓他看透世態炎涼、厭惡官宦;及長,雖多才多藝,工詩善畫,本來有機會任職宮廷畫師,但由於一生孤傲、憤世嫉俗,終究選擇遠離官場,過著一貧如洗日子;尤其晚年受限經濟,偏隅香山山村過著喝粥度日、佘酒度時的貧病交加日子;最終以無錢醫病、淚盡而逝,年僅四十八歲。耗盡畢生之心血,「把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的曹雪芹,《紅樓夢》全書尚未完稿,就因愛子得痘疹夭折,悲傷過度,在除夕夜臥床不起。唉!如果說,紅樓夢是一本舊社會的百科全書,還不如說,是作者寄情現實生活的輓歌。
 金陵自古多名人,帝王將相名家巨匠,在這個城市俯拾皆是,我何有幸,能用這雙小腳,路過這裡,滔洗鐘山的煙紫、秦淮的波綠、孫陵的長青…有些傷感,傷感人生處境,有如歷史的迷宮,在每個階段都必需面對重要轉折,而這一連串關鍵轉折點,都會決定下一階段,是否自我認同或困惑、與人親近或疏離、或成長與停滯…。這次南京行,撩撥出歷史與人文,是無可複製的旅行經驗。我告訴自己,旅行不僅是『去過那裡、看過什麼?』的記憶,而是見聞,讓所見所聞,轉換成知識與智慧,烘焙出好的價值與態度、淬鍊看問題真象。
 再次用筆譜下這次旅行辯證,沾粘李后主情境的低潮,感謝坤哥、坤嫂陪我飆歌,我抖落滿心塵埃,望著星空一路飆車,不需天問,有些事永遠不必想、有些人永遠不必等,如何濾過心靈喧囂浮躁,裁剪出合與自己生活方式,在文學浮華與昇華之間,在旅行價值與娛樂之間…『成長』引領我煙雨飛渡,進入另一片狀闊海洋。感恩一路成就我好心情、萍水相逢的司機朱先生與江濱金陵大酒店張楓小姐。我的寶貝兒女,已珍藏朱先生的 貅與滿心祝福。(完)
(註九)『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註十)『花明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剷襪步香階,手提金鏤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形容與小周后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