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米諾效應」/陳寶明

  • 2007-11-20
 首先談「多米諾骨牌」的起源,根據中國《正字通》記載,宋宣宗二年(西元1120年),民間出現了一種名叫「骨牌」的遊戲。這種骨牌遊戲在宋高宗時傳入宮中,隨後迅速在全國盛行,當時的骨牌多由「牙骨」製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稱,在民間則稱之為「牌九」。
 到了西元1849年8月16日,一位義大利的傳教士多米諾把這種骨牌帶回米蘭,作為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了他最美麗的小女兒多米諾;傳教士從來沒有想到這副骨牌使她的名字—多米諾,成為一種世界性體育運動的代稱。
 多米諾小姐很快地就喜歡上這副骨牌,並且發現了骨牌的新玩法,她發現玩骨牌可以鍛鍊人的意志與耐力;多米諾為了讓更多的人玩高雅的骨牌遊戲,他製作了大量的木製骨牌,不久,木製骨牌就迅速在義大利及整個歐洲傳播,骨牌遊戲成了歐洲人的一項高雅運動。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多米諾給他們帶來這麼好的一項運動,就把這種骨牌遊戲命名為「多米諾」。
 到了19世紀,「多米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運動,在非奧運專案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參加人數最多、拓展地域最廣的體育運動;從此以後,「多米諾」成為國際性術語,不論在政治、軍事或商業領域中,只要產生連鎖性倒閉現象反應的,人們就把它們稱為「多米諾效應」、「多米諾現象」或「骨牌效應」。
 因此,不論在政治、軍事或商業領域中,如果能做到「防微杜漸、亡羊補牢」,那麼就算不能完全防止「多米諾效應」的發生,也可以把它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防微杜漸」是指在錯誤或壞事剛冒出頭的時候,就給予制止。
 在後漢和帝時,竇太后掌朝政,太后兄竇憲兄弟專權,一般官吏逢迎不暇,政治十分混亂,有個司徒(相當於丞相)叫丁鴻,眼見竇憲兄弟專權擾民,便借了日蝕的機會,向和帝上了一封密奏,說:「太陽是君主的象徵;月亮是臣下的形象。日蝕出現,是作臣子的在侵奪君王的權利。……在春秋的歷史上,日蝕出現了36次,國君遭臣弒死者有32位,都是因為作臣子的權力太重所致。」
 接著他便數說大將軍竇憲的飛揚跋扈(成語,言不守職責,越權妄動),權蓋君王的罪狀。最後他說:「現在上天已給我們警戒,就應特別注意禍殃的發生,如果你能親自處理政事,從小的地方著手,那麼壞事就可以避免;如果凶惡的禍源除去了,吉祥的事就會接連而來。
 要知道被滴水貫穿的盤岩大石,也是由涓涓滴水所造成的,干雲蔽日的大樹也是從蔥綠的小苗長成。如果不從小處著眼,則根深蒂固時就不易清除了。」
 這故事見於「漢書」:「丁鴻傳」。是一段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它不但教我們防止弊病要從小處著手,還用兩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涓涓之水,可以穿岩;蔽日大樹,始於綠苗)來說明從小處著眼的重要。常為後人引用的成語:「防微杜漸」或「防萌杜漸」,用來比喻防弊須從小處著手。
 在企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漏洞和憂患,而這些漏洞和憂患能否即時得到解決,將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衰退、甚或被終結;所以說,見好就收,想好退路是高明的智慧。
 事業的成功往往在於比其他人洞燭機先,多看幾眼。因此,企業如果能夠預測經濟衰退的時間點,在適當時機退出,避免「多米諾效應」的發生,他就是成功者;在開創事業的時候,每個人總是思考如何讓事業永續經營到永遠,可是,所有的調查資料都告訴我們:讓事業永續下去是個天真的幻想。
 根據美國麥金利諮詢公司調查顯示,從20世紀20至30年代,全球500大企業的平均壽命是65年,到了1960年縮短成了30年,而到了1990年平均壽命降至15年,估計到了2010年,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0年,所以,創業前必須做好各種風險評估與退出的準備。
 順利的退出或撤資對於確保整個企業的利潤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人們很少提起它。多數人對於企業一旦取得成功,便會大肆宣揚;一旦失敗時,誰也不想去提起它;對企業無法抱持長久性期待的時代,同業競爭、產品零庫存、堅持預先付款、現金回收原則、不拖欠貨款、不雇用正式員工、不簽長期租約、與不借錢的原則等,都在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骨牌效應,在描述金融危機的浩繁文獻中,幾乎被當作公理來引用。那些首先出現債務、信用或匯兌危機的地區會將危機順勢擴散,殃及其他經濟體制健全的地區。
 1928年8月墨西哥爆發金融債務危機,整個拉丁美洲地區的國家都被沉重的債務所拖累,這些國家雖然也做過努力,世界各國包括各大國際組織也都給予幫助,但沒有一個拉丁美洲國家能逃出這個巨大的財務黑洞。
 2001年12月24日,阿根廷再度爆發貨幣危機,政府宣布停止支付1320億美元總值的債務,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到期債務最大的債務國。之後,世界資本像風一樣的流動,金融病毒迅速在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國家流傳開來,骨牌效應助長了拉丁美洲金融風暴,越演越烈,直至巴拉圭、巴西告急,這場風暴最終震動全球。
現在的金融風暴只是執政者推卸責任的藉口,今天大部分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金融本位制,而改用浮動匯率制。在此制度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聯是靈活機動的,不應該再出現金融危機骨牌效應,深入了解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的幾個地區,就會發現沒有誰是無辜的,各地的危機,與其說是「傳染的」,不如說是「原發的」。
 沒有人能夠否認當年泰國金融問題的產生,係由於其政策的一系列錯誤:包括與日俱增的經常性帳目赤字、過量的短期外債、用於過度投機的銀行貸款,以及無效能的政府和企業行為;其他陸續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它們的危機不是從泰國傳染來的,而是自己國內的經濟問題所導致的。因此,金融危機的「骨牌效應」有時只是政府推卸責任和施加干預的好藉口。
 為什麼世界巨資的企業,如安然、安達信、環球電信、寶麗來、非亞特、施樂等等會轟然墜地;安然公司,《財富》500強中名列第7,擁有近500億美元資產,所以當安然公司在2001年12月3日申請破產保護時,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剛開始人們根本預見不到這個大公司的猝死會造成什麼後果,媒體僅僅津津樂道於安然難逃一死,然而,隨後安然公司發現的財務漏洞卻引發了美國商業史上最大的一次「多米諾效應」。
 中國歷史上的「肥水之戰」,可算是軍事戰史上的多米諾效應。秦王符堅傾巢而出,動員各地戍卒60萬人,騎兵27萬人,樓船水甲8萬人,再加上羽林軍3萬人,一共98萬人馬,來伐東晉。這個消息一經傳到江東,全國上下大為震恐,謝玄也急如星火的趕回京師,問計於他的叔叔謝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