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1、用注音符號為漢語標音,相較於自古以來,以反切用字過於繁雜,其間且有生僻字之拼音法,學習應用漢字語音均感不便;注音符號之數,不過數十,易於記取,便於拼切,實具以簡馭繁與劃時代創新之優點。
2、反切沒有固定的標準,用於拼切,不易準確;注音符號則不然,其各個符號所代表的音素是固定的,所拼注的音非常準確,不像反切者音讀沒有固定的標準。
3、反切的上下字常帶有多餘的無用音素,對拼切準確帶來妨礙和影響;用注音符號拼切,則排除這類多餘音素的干擾。
4、注音符號利用一、ㄨ、ㄩ3個符號來顯示等呼,含有「一」的為「齊齒呼」,含有「ㄨ」的為「合口呼」,含有「ㄩ」的為「撮口呼」,不含一、ㄨ、ㄩ的則是「開口呼」。同時對於聲調亦添加標記,人們一望而知。而反切用漢字拼讀,在漢字形體中郤無等呼、聲調的明顯標誌。
5、注音符號的標音方式也比較靈活,其中有單用聲符或韻母標音的,如以ㄓ 、ㄔ、ㄕ注:「知、吃、師」,以ㄞ、ㄠ、ㄡ、ㄢ注:「哀、凹、歐、安」之類,這就是所謂的「單拼法」;有用結合韻母標音或用聲符、韻符相拼者,如以:(ㄧㄢ)、(ㄨㄢ)、(ㄩㄢ)注「烟、灣、淵」,以:(ㄏㄨˇ)、(ㄌㄤˊ)、(ㄍㄡˇ)、(ㄇㄚˇ) 拼讀「虎、狼、狗、馬」之類,這就是所謂的「雙拼法」;用聲符、韻符相拼者,如以:(ㄐㄧㄢ)、(ㄍㄨㄢ)、(ㄐㄩㄢ)拼讀「堅、觀、捐」之類,這就是所謂的「三拼法」。至於反切之法,則是機械地必用兩字切成一音,即使是沒有起首輔音之字,亦必用上下兩字來拼切,似有畫虎添足之紛擾。
第三章 福州方言(馬祖話)語音調與「注音符號」實務研究
第一節 緒論
我國語言彙稱為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打從古早時期,造字始祖倉頡就已經創建了一套具博大精深,傳承至悠久歷史,專以表意系統的通行文字,讓炎黃子孫使用迄今已達數千年。雖然我國的語言文字是統一的,可是通行於各地方南轅北轍的方言語音是分歧的並不統一。亦即文字總是保持一致性的加以表意,惟各地方言語音,卻始終無法用一統天下的標音字母系統加以標注方言音,或讓人有一望標音字母,即能說出各地方言語音的表音系統符號,至屬遺憾。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包括各地方言),其聲調能區別不同的詞意,這是漢語不同於印歐語系各語種的主要特徵之一。可是漢語的文字是統一了,千百種的方言卻是分歧的。就欠缺一套很完整如標注印歐語系的拼音字母(符號),讓每一處的人,說出正確的方音。直到近百年清末民初期間,眾多的語言、音韻學家們,他們以漢語八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與粵方言為基礎,終至創制出「注音符號」拼音系統。
綜觀現今國內外學者,尚乏有針對馬祖話福州方言,以國音注音符號拼注論說相關研究之著作與文獻。故以,為了建構一套福州方言-馬祖母語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使其趨向於標準化、完整性、精緻性的規準,裨益鄉人能有說、寫、唱、教的實用便利,兼有母語保存及傳承的拼音功能,尚有賴吾人繼續深耕,方有所成。
第二節 福州方言(馬祖話)與國音「注音符號」的拼音細部分析
國音「注音符號」這一套拼音系統,於清末民初時期,由各省語言學家們專為漢語方言所欠缺的表音系統,所設計出爐的國音「注音符號」。而民國7年起,已由教育部公告實施迄今,已達百年之久。尤其於台、澎、金、馬地區各國民小學裡國音的教學,是非常的落實,也使得「注音符號」歷久不衰,讓國人所熱切企盼統一全國語音運動,終於在此地開花結果。亦證明這一套拼音系統,卻是漢語方言拼音方面的津梁,實不為過。
一、國語音與福州方言(馬祖話)系出同源
查我國漢語雖然方言繁多,惟語音多系出同源的證據,我們拈手而起,即能垂手而得,從福州方言(馬祖話)可以舉出許多實例,就能了然於胸。
1、國語音「天」注音(ㄊㄧㄢ);馬祖語音「天」注音也是(ㄊㄧㄢ)。
2、國語音「彎」注音(ㄨㄢ);馬祖語音「彎」注音也是(ㄨㄢ)。
3、國語音「媽」注音(ㄇㄚ);馬祖語音「媽」注音也是(ㄇㄚ)。
4、國語音「仙」注音(ㄒㄧㄢ);馬祖語音「仙」注音也是(ㄒㄧㄢ) 。
5、國語音「官」注音(ㄍㄨㄢ);馬祖語音「官」注音也是(ㄍㄨㄢ) 。
6、國語音「安」注音(ㄢ);馬祖語音「安」注音也是(ㄢ) 。
7、國語音「國」注音(ㄍㄨㄛˊ);馬祖語音「國」注音也是(ㄍㄨㄛˊ) 。
8、國語音「音」注音(ㄧㄣ);馬祖語音「音」注音也是(ㄧㄣ) 。(未完待續)
馬祖話語音調的研究(四) 文:陳儀宇
-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