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的心扉 /涂美珠

  • 2018-07-10
 為什麼越來越難敞開心扉呢?尤其職場工作上,這事特別難呀!因為背後隱藏著:「利益、升遷、權位」等多元的利害關係;職場裡的人際關係是一種極其微妙的、不可思議的,明爭暗鬥、你爭我奪、派系排擠、抹黑放話,能否搶到短暫的一片天,竟然是「職場去留的關鍵」。
 「心扉」基本解釋,心的門扇:指心或思想打開你的心扉,詳細解釋指人的「內心」,情感、意識的門戶。一般常說,敞開心扉就好,宛如醉酒後吐了很多內心實情,翌日酒醒後會發現自己很尷尬,當人們漸漸意識到了。所謂的敞開心扉表達的觀點,通常幼稚、自私、偏激、狹隘。人們總會主動封鎖和隔絕一切敞開心扉的機會,看不見光;等有一天,睜著大眼睛去直視,也無法感受刺眼的光芒,徘迴搖擺於黑暗與狹隘之間。
 常聽聞:「打開心扉,快樂生活」,多一點包容,少一點狹隘,少一點計較;多一點理解、體諒,少一點牢騷、怨言;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困惑。然而緊閉心扉者,因自我封閉造成的孤寂、單調、沉悶,由此而產生的狹隘、淺薄的思維邏輯,當問題發生時,只會埋怨別人、身邊所有的人,因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甚至從溝通不良引爆埋怨、怨恨,將問題癥結全推卸給周邊一切;目光就是那麼短淺,看待問題就是那麼狹隘,沒辦法看清當下的繁瑣芝麻小事。一個人若「心眼」太過狹隘,不但容易自尋煩惱,常常怪罪周邊的人,心結自然一串一串地懸在內心囉!
 宗教學者言:「可以稱讚就不要批評,可以圓融就不要尖銳,關愛、慈愛的力量影響力才是最大的」,看得懂這一點,才能把自我偏執心從狹窄的牢籠中釋放出來,成熟的面對所有的錯綜複雜糾葛關係。
 電視熱播的【三國】歷史劇:周瑜心胸是狹隘的、妒忌的,他不肯讓諸葛亮勝於自己,百般暗算,最後被諸葛亮三氣吐血而亡。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心胸狹隘的人能成就大業,寬容是每個人應遵循的守則。讀聖賢書也好,行萬里路也好,無非就是讓後人能仿效古人大德的成就之道,學習大德之氣度心胸;透過自然景觀我們學習,比河流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寬廣的是個體心靈。內心若是堆滿貪婪、憤怒、無知、懷疑、忌妒、怨恨等林林種種的垃圾,心胸容易狹隘、自私自利;內心若是一塵不染,心胸則寬廣無上限。只要我們的胸懷寬廣就能面對,不管有多少挫折或歷經無數次地滑鐵盧,又算得上什麼?
 說穿了,不就是,敞開心扉嗎?想要解結,也就是俗語言:打開天窗說亮話嗎?如果天空不寬容,容忍不了風雨雷電的一時肆虐,何來它的遼闊之美?如果大海不寬容,容忍不了驚濤駭浪的猖獗,何來大海的雄渾氣勢?如果森林不寬容,容忍不了動物間的弱肉強食,又何來森林的原始之美?
 每個人都受困於狹隘的生存環境、充滿壓力難堪的人際關係,又無法適時讓自我的生命釋放出口,導致逐步喪失自我的真實面。哲理也都這麼說:「心有都寬,世界就有多大。」如果得罪心胸狹窄的人,怎麼辦?只能說,盡量避免衝突,因為心胸狹窄、心眼很多的人,只恨別人能力太超越自己,從不檢討深思自身的問題,缺乏了內省,所以視線裡容不了對方的美好,時時刻刻等待時機報復,殊不知主因全是自己的無能、己見偏執過甚?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例啊!
 奮力跳脫自我心扉籓離的學生---真誠的心,真的比什麼都重要,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也不是個反應快的孩子,做事更無法快狠準;雖然我需要別人用很白話的方式跟我說話溝通,我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而自己的膽子又很小,但是,當我用我的「開朗」去面對所有人、事、物時,反而會帶給別人「震撼與鼓勵」。心想包容、忍讓絕對沒有不好,也不是不想面對,只是因為不想要節外生枝,不想要總是生活在爭吵著……。
 好比實習單位的執行長,也許身為領導者的行事作風會較嚴肅嚴謹一些,為此導致大家害怕與長官的接觸,但是,長官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人,很多時候,他也會想跟著我們一起哄堂大笑,不過啊!當我面對長官的時候,就跟平常的我一樣,面帶笑容的面對,長官跟我說話時,我也開心的回應,甚至有一次比較晚才跟長官聯繫公事,我最後還跟他說:「晚安」。雖然大家聽到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我覺得,當我這麼做的時候,至少可以讓繃緊一整天的執行長,放鬆一下心情。
 走進學生的心扉---校園裡,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理念,猶如一股新鮮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傳統的教育思想,使師生更加融洽的氛圍中互動,打開學生的心窗,走進學生的心扉,體會學生的真情……隨著品格教育理念的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與關注。面對個性詭異的、狡辯的、不真實的學生,該如何去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呢?唯有不斷地溝通、給予關懷、關愛、關注,這是教師抵擋仇恨之箭與憤怒之矛的盾牌,這是一把沒有密碼的「金鑰匙」,它能幫助班導師打開學生的心扉,走進孩子們激昂而又複雜的心裡,窺視究竟。教師要想對學生的成長發揮積極作用,提升良好的效果,盡可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敲出隱藏在孩子心靈死角的無知。
 走進孩子生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關心孩子們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適當的支援,我個人認為班導師的角色,隨時隨地皆可扮演「及時雨」,老師要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一談,讓自己的寬容敞開學生的心扉。
 然而,羞怯內向型,不願在同學中表露自己,也不喜歡老師在大家的面前提起自己,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善於沉思,但往往思路狹窄,在考慮未周詳之前,不會輕易發言,可能也不擅長於表達吧!
 在家裡,看著阿嬤與媽媽的互動,我總是很失落又很無奈,雖然我一直都知道她們感情不好,但是每次聽著阿嬤告訴我「你們現在看我一次,也就減少一次看我的機會。」我總是想,阿嬤不知道有多難過,難過自己與媳婦那解不開的心結。每次的家庭聚會,總是缺少媽媽,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媽媽那麼不想跟阿嬤見面;漸漸長大的我總想,為什麼媽媽就不能放下心中的恨呢?傷害確實存在,但過程豈不是互相包容,互相了解嗎?明明是家人,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的相處呢?人們常言:「親人不會背叛,家人沒有隔夜仇恨嗎?」為何阿嬤與媽媽之間互築的心牆依舊未倒塌呢?
 敞開自己的心扉,不容易,但是,要偽裝自己的心扉,也不容易啊!有時候,我只是說個小小的謊話,自己就會很慌張,想要關心別人,卻又要佯裝自己對他絲毫不在意,或許那是因為一個無法放下的傷害,但,不原諒別人,豈不是等於原諒不了自己?放過別人,不就等於放過自己?
 打開自己的心扉其實不難,難的是,自己願不願意,願意了,那心情也就撥雲見日、雲消霧散開朗了,不願意,那痛苦的只會是自己。小時候,有一課國文內容提到:「雅量」二字,相處之道除了要有雅量面對別人的錯誤,也要有雅量面對自己的錯誤,轉個念,不要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不要總是覺得因為被別人傷害過,所以沒辦法坦然地去面對他人,其實,最基層的問題因素都是自己無法打開心扉接受自己;極度困難,會讓人想快閃逃避、內心很煎熬難受,但如果不放下那道高高的心牆,就放不過自己,如果不放過自己,那想要跨越狹隘的心扉的門檻就更難了。
 結語
 心中若是堆滿憤怒與自私,那麼心胸就會變得狹隘;心中若是充滿正面與關懷,那麼心胸就能變得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