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利(台北新店) 隨著二○○四年總統大選到來,連宋為主的泛藍陣營開始各就各位、不計前嫌、不忌前賢,看在執政黨高層眼裡應是有些焦躁與擔憂。但是表現在外的言談卻是冷嘲熱諷,說什麼舊勢力復辟、老人政治再現,配合那些沒有秉持正義的媒體名嘴、主筆,這一場原本應是泛藍、泛綠候選人的半斤八兩的對決,結果因為扁政府挾媒體優勢,營造成李前總統的口氣:「阿扁再怎麼不好,我們都要選他」;這一場原本可以預期的高格調選戰,未演先口水滿天飛,再加上國親陣營中所謂「謀士」的居心不良,每每任意發言攻訐「自家人」,難怪綠營志在必得,只因為對手的團結中出現了「矛盾」,遇縫隙灌水、穿針乃可預見的。除了兩造互有消長外,在野藍營的訴求是:「再給一次機會,讓民眾生活過的去」,而執政黨前三年得過且過表現已使阿扁總統聲望大跌,如今選情吃緊,除了亂無章法的釋出「二百億急救失業案」,擴大就業政院已通過七百億追加預算,擬發行公債高四百五十三億,遠超過公債法上限三百三十億,這種拿公家錢禍延子孫的作法,台灣民眾還有願景?至於諸如司法改革、媒體改造、教育興革無一不見急就章與顢頇,以下茲就所見現象提出來與鄉親討論: 首先是司法改革與治安問題:台灣的司法從來就沒有給人很「信任」的感覺,之前因為民智未開,有權位、財富的高官顯貴在司法審判中,有很多即使檢察官求刑從重,但到了法院三審無罪開脫者不少,因為輿論空間有限,民眾也見怪不怪了。時至今日,大眾公審的判斷能力增加,檢察官也有心端正司法,其結果也大多讓有「能力」的大人物受到關照而安然無恙::::看在常被「斤斤計較」、動輒得咎判刑的升斗小民眼中其對比感受,其心中之不平,無一不待年輕司法人員秉持良心斷案了。 從拉法葉購艦弊案,到高雄新瑞都案,前者迄今只拿中階軍官開刀,向上追溯總是遙遙無期,阿扁總統說:「不惜動搖國本也要辦到底」,現在仍沒答案,至此你還相信他說的?而後者因為牽涉前總統府顧問余陳月英女士、劉大掌櫃,乃至余政憲部長昔日手下林琦瑞局長,目前檢察官只將余陳、林及蘇惠珍等量刑,劉君部分強調「繼續偵查」,而劉與李前總統關係匪淺,淵源深厚,如阿扁所說:「不論政黨背景一律追究到底」,各位鄉親相信嗎?何況至今劉的涉諸許多案子,相關昔日總統府高層安穩如山,這種選擇性辦案也叫司法改革嗎? 年後最離譜的要屬被拱為「英雄」的周柏倫入監服刑,這一個一拖再拖的榮星案判刑主角被「定讞」了,或許有人以為這是遲來正義的決定,但仔細深究拿自家人開刀做個樣子,還讓周君英雄式與執政黨諸多立委「惜別」,固然呈現「台灣人的人情味」,但一句「我被奸人所害」的聲明,「不要把他逼上梁山」的抗議,扁政府就像「啞吧吃黃蓮,有苦說不出」般忍耐了,因為像安排好的雙簧破功了,今後筆者很難相信阿扁在大選時以辦榮星案做吹噓,強調司改決心,因為它還是一件選擇性辦案。 其次是治安問題:阿扁總統希望在未來三個月犯罪零成長,而陳定南、余政憲兩位部長更以「烏紗帽」來實現決心:例如三個月內:「起訴五十件掃黑、一千件毒品、臨檢搜索一萬次」以及犯罪率零成長,否則他們願意辭職下台。相信只要稍有常識都知道,犯罪行為不是檢警所能掌控的,除非受害人不願報案、警察吃案、否則「零」成長,壓根兒就是騙人的冷笑話。至於設了相關「門檻」責成檢警找出千件毒品、掃黑五十件,難免讓人有依規定而辦案、為績效而主動出擊的「誤會」,特別是臨檢、搜索的「擾民」行為,何苦呢?一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時,上下爾虞我詐,甚至變成「粉飾太平」,為了選舉,不知有可能「失業會起盜心」?拚治安,一旦數字誠實說話時,治安改善跳票了,請問這種「責任政治」符合新政府的威信嗎?陳、余兩人的去留是否一定要說到做到? 再者是媒體改造問題:為了實現阿扁競選時的承諾,黨政軍退出媒體看似簡單,就某些人以為有「廣電三法」就可以「一勞永逸」,但也別忘了自從開放報禁、電子媒體後,民間參與者挾政治勢力、財團相繼入主報界、媒體。但在平面部分,因為電子媒體有優渥利益,所以一時之間,在台灣的天空頻道讓消費者的夜晚、假日生活多了歡樂與色彩,但是因為利之所趨,媒體工作者粗製濫造、急功近利,或八卦訛傳、緋聞當寶、煽腥色一應俱全,讓人看了無一不是觸目驚心,而屬於政治性的「扣應」、談話節目、盍各言志、天馬行空的「亂講」、沒有重點的批叛,如果說沒教壞民眾、誤導視閱時消費者的政治判斷,就是自欺欺人。而執政者動輒介入、影響新聞內容、節目、廣告安排也時有耳聞,那些靠政治風向而在媒體謀得「一官半職」的新貴,以及試圖藉媒體向「當局」示好以保障既得利益媒體老闆,無一不是赤裸裸的「輸誠」,從此媒體的第四權「自甘墮落」已讓台灣天空頻道染上陰影,讓人遺憾呀! 扁政府收編、整頓媒體如果沒有私心,應是一件好事,如果將公職人員一概退出媒體,使各種節目「清新」,也是一項功德,只是當公營媒體民營化後,大量財團取而代之,渠等除了營利之外,在政治立場上西瓜偎大邊時,又讓人覺得「噁心」,在取捨之間,不分青紅皂白的一次「端正」媒體,政府的黑手也沒有閒著,請問公平嗎?拿蔡同榮(民進黨中常委、立委、民視老董)董事長開刀,或許是「以身做則」,但別忘了可能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同黨重量級人物,看在泛藍陣營眼中,當然不服氣呀!就在此刻阿扁總統推出週六「阿扁傳」節目,更令人為之氣結。為了選舉、為了曝光,做了一件與美羅斯福總統一樣的空中「招式」,時空不同,不無東施效顰之嫌。何況在往後言談中不無因為談到政策問題,與游院長的政策一旦相違逆,豈不讓部會官員、基層無所適從?因為才是開始,還望陳總統懸崖勒馬吧!不過最遺憾的是屬於即將是馬祖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因為有部份發起人是縣級民代、可能因「波及」而胎死腹中,筆者在此希望其他鄉親再接再厲接棒吧!畢竟有一個健康的空中廣播會更美好呀! 最後是教育部擬推出國內十四種語言文字一律平等,也就是藉語言平等法,將十四種語言視為「國語」。當多語服務、互動成了一種假性平等之後,粗暴的「閩南沙文」多數暴力又可能是另一種對其他語言歧視,君不見現階段已在閩南語(海--話)傳播空間形成強勢,電視劇如此、國會質詢如此、觀光地區服務如此,就差課堂沒有全面……所以美其名「平等」,其實只是另一種取代現行國語(北京話)的權謀了。如果原住民群起反彈,豈不「雞同鴨講」局面,有時想想這些決策者在討好閩南人之時,有沒有考慮「去中國化」的族群又是一場對立的悲劇?還好只是草案,希望這種結果不要發生才好。 走筆及此,想到李前總統對近來陳總統的「司改」不以為然的批評,提及沒有具體的因應只是「用嘴巴說改革」……想到近年來的各種改革無一不是「權謀」使然,如果因為拚選舉而做顧前不顧後、半調子的改革,還不如不要啊!信手拈來都是荒唐事實。為了減少國內不必要紛爭、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在此希望陳總統及當朝高層多聽聽民意、以戒慎恐懼的用心施政、以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胸懷親民,畢竟權力獲得只是一時的,歷史評價肯定才是最真實的啊!
多年之痾取決於一文之砭?(意見橋)
- 200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