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霧還是霾?還是混和成的霧霾? 氣象局澄清

  • 2017-02-12
 【記者曹重偉報導】是霧還是霾?還是混和成的霧霾?一般社會大眾多半搞不清楚;中央氣象局特別澄清,「霧霾」只是一種對岸的流行說法,該局地面氣象觀測仍使用「霧」與「霾」分開編報,而不會使用「霧霾」一詞。
 隨著對岸工業發展,造成的空污常常通過馬祖上方再散佈到台灣及各地,所以近年來,民眾常常都聽到霧霾一詞,但到底是霧還是霾,則是說法不一。氣象局指出,窗外的天氣現象可以分為水(如霧或雨)、塵(如霾或沙塵暴)、光(如暈或虹)及電(如閃電或雷聲)4種現象,其中怎麼分辨造成霧茫茫景象是因為水氣或塵埃呢。
 第一是顏色,霧(Fog)的視覺顏色是白色,因為霧是由細微密集之小水滴組成,而霾(Haze)的視覺是黃色或橘紅色,因為霾是極細微之塵埃與鹽類粒子形成。
 第二是能見度,一般造成我們能見度不及1公里的視障稱之為霧,而霾則是能見度小於10公里時的天氣現象。
 第三是相對溼度,可以利用當時大氣的相對溼度來協助判斷是霧還是霾,因為霧是小水滴組成,所以有濕潤感,相對溼度接近100%,而霾是懸浮於空氣中或被風吹起、肉眼無法辨識的質點造成空氣混濁,因此發生時相對溼度大約都在 75%以下。
 許多人好奇真的有「霧霾」這種天氣現象嗎?其實霧霾就是霧和霾的組合詞,是特定天氣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高密度人口的經濟 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例如:PM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遇到極易出現大範圍霧的特定天氣系統時,當兩者相混合有人會稱為「霧霾天氣」,所以常見於當下流行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