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重偉報導】連江縣環境資源局局長張壽華一行17日前往嘉義參加環保署舉辦之「看見垃圾處理的哀愁、美麗與希望-公民咖啡館及聚焦論壇」,並受邀在聚焦論壇之中,起身發表連江縣垃圾處理願景,強調將全力處理海漂垃圾,藉由熱裂解處理設備等多元化的垃圾處理方式,解決垃圾所造成的問題。
為促進各縣市政府有關垃圾處理技術,掩埋場活化及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等經驗交流,並加強與無焚化廠之縣市環保局,暢談垃圾處理問題、對策與目標,環保署特辦理看見垃圾處理的哀愁、美麗與希望-公民咖啡館及聚焦論壇,希望各縣市提出垃圾處理藍圖相互探討交流,以作為未來業務推動之參考。
連江縣也沒缺席,由張壽華代表參加聚焦論壇,並發表連江縣垃圾處理願景,獲得其他縣市代表熱情鼓勵;張壽華指出,早期連江縣尚未設置興建垃圾處理場所,民眾產生的垃圾於民國70年以前多為送至海岸拋棄。民國70年至80年間垃圾量逐漸增加,尤其塑膠製品,由於符合標準之垃圾處理設施尚未建置完成,垃圾集中送至偏遠的山溝堆置或海岸拋棄。
自民國80年起至90年間,環境保護風潮興起、民眾環境意識抬頭,政府開始建構海岸垃圾擋牆及衛生掩埋場,各鄉島之海岸垃圾擋牆於民國81年起逐步完工啟用,衛生掩埋場於民國84年起逐步完工啟用,將垃圾造成的環境衛生問題限縮,減少對當地環境及民眾的影響。於民國89年起從家戶社區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及堆肥,減少垃圾中夾雜的廚餘,也降低廚餘腐壞惡臭所造成的環境影響。
連江縣自民國90年開始興建操作垃圾焚化廠,於民國92年南竿鄉廢棄物焚化廠完成興建並啟用操作。環保署於民國95年於全國推動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將資源回收、廚餘及一般垃圾分離,使資源回收及廚餘量顯著提升、垃圾量逐漸減少,使得本縣垃圾處理方式自98年起由焚化改為轉運回台灣處理。
連江縣未來垃圾規劃採取多元化處理方式為願景,包括區域合作、高速堆肥及生質能(熱裂解處理)等面相。區域合作為將本縣與基隆市結成區域合作對象,將本縣產生的垃圾轉運至基隆天外天處理;高速堆肥為將本縣廚餘堆肥技術提升,採取反應速度快之翻堆或強制抽送風的好氧處理方式,縮短廚餘堆肥化所需時間;生質能則係推動民間業者投資或政府補助,於本縣設置熱裂解處理設備,將本縣的廢輪胎、廢塑膠,以及海漂垃圾中所分類出來的廢塑膠,以熱裂解設備將廢棄資源物能源化,將低價的廢棄資源物提升成較具價值的生質能源產品。
環保署聚焦論壇 環資局長張壽華受邀發表連江縣垃圾處理願景
- 2017-08-21

連江縣環境資源局局長張壽華17日前往嘉義參加環保署舉辦之「看見垃圾處理的哀愁、美麗與希望-公民咖啡館及聚焦論壇」,並受邀在聚焦論壇之中,起身發表連江縣垃圾處理願景。(圖:連江縣環境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