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運中轉,何必捨近求遠/金馬可以取代日本石垣島,成為兩岸砂石中轉站

  • 2003-04-20
 據報導,台灣向大陸購買砂石,因為兩岸尚未實施大三通,得經過第三地日本石垣島和香港等地,不但運輸費用大幅增加,而且影響時效,對此,立法委員曹原彰和吳成典主張,應把金馬視為「第三地」,承擔起兩岸中轉任務,以嘉惠外島民眾。有關金馬作為兩岸中轉站問題,以往也有官員和民代倡議,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中央正面回應,希望這次經由多位立委的重視,對中央形成壓力,凸顯外島的重要,以熱絡金馬經濟,加速地方繁榮。 這個提案已經獲得三十多位立委聯署,聲勢頗為浩大,讓鄉親有了更大的期待。立委指出,政府自推動第三地境外通航以來,受惠者皆是不屬於自己國度裡的城市,而是日本的石垣島,或是大陸所轄的香港、澳門,圖利無邦交的城市。我們知道,政府之所以推動第三地境外通航,主要用意在於回避「大三通」,中央既定政策,有其政治因素和國家利益考量,我們表示尊重,然而,金門和馬祖已經和大陸實施「小三通」,既然能夠互通,那麼貨物中轉又有什麼差別? 中央推動「小三通」,除了基於繁榮外島經濟之外,也在為「大三通」作試驗,事實上,目前兩岸有些窒礙難行的事務,多數經由小三通這個管道,彼此對話以取得共識和諒解。同樣的,台灣和大陸砂石等貨物,如果能夠在金馬中轉,既可以避免讓人有「大三通」的聯想,又有利於國內業者,對國家經濟更有正面的意義,當然,金馬鄉親受惠也最多。 「小三通」政策推動兩年多了,不論「兩門」或「兩馬」互動,雖然都有一些進展,但成果很有限,相對的,金馬也承受治安和環保等方面壓力,因此有人評小三通,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我們認為,小三通沒有重大突破的原因很多,政府和民間都要檢討,可是中央主導政策,居於關鍵地位,特別是對地方的建議,一直沒有給予重視,權責遲遲不下放就是實例。由於「小三通」定位在地方對地方,許多工作地方最清楚,也最好辦,可是地方政府缺乏實權,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面對未來,中央做法如果沒有改變,「小三通」將會引起更多話題和鄉親不滿聲浪。 目前已經有砂石船進出兩岸,是金馬對大陸,地區近來建築使用的砂石,多數來自大陸,成本要比台灣進口低很多,受到業主歡迎。這種運輸模式,如果能夠加以延伸,讓金馬成為兩岸砂石中轉站,亦即「第三地」,台灣從大陸進口的砂石,就不必再轉到日本石垣或香港、澳門,這種中轉一旦成功,後續的事務可以比較,像是電信,目前馬祖與台灣的海底光纖線路十分充足,可以因應兩岸通信需要,電信高層早有此意,政府政策沒有鬆綁,一直在等待機會,不論是貨物或電信,能夠經由金馬作中轉,將使國家、業者、金馬受益,此事尚有待立法委員多用心,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