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育、候鳥,相輔相成

  • 2003-04-21
 時序進入初夏,是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豐盛的季節,鳥語花香,美不勝收。本報日前發自東引報導,當地出現大批鷺鷥過境,而且數量比往年多,大地為之復甦、豐富了起來,這種情景,也在其他各島出現。馬祖雖然在經濟發展上起步較晚,卻也因此保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則是世界共同的資產,我們能夠擁有它,可以和國際對話,何其有幸,又何其珍貴。因此,我們必然致力維護,長期保持,這才是馬祖的希望。 以前,常有人說,馬祖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這句話對地區固然是一種「偏見」,可是,我們也不否認,早年童山濯濯,沒有樹木,鳥兒的確很少,自然也不易在此生蛋。現在則是大大改變,不但有鳥在此生蛋,而且十分普遍(在無人島上處處可見燕鷗的蛋,蔚為奇觀)。我們知道,生態環境有來自先天,也有人為塑造,以馬祖而言,先天顯然不足,山上都是茅草,民眾用於柴火,常常出現光禿禿的景象,經過軍民數十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環境。其中最大的資產就是森林,樹木不但對氣候、土壤造成影響,也提供動物最佳的棲息和生長環境,鳥兒便是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產生的。 說起鳥兒,人們必然想到燕鷗,因為它分布最廣、數量最多、也最討好,尤其是「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出現,成為世界鳥類的焦點,也吸引國內外愛鳥人士的目光,更把馬祖推向國際保育舞台。由此,我們不要輕忽小小的鳥兒,它為地方所創造的價值和形象,是巨大而深遠的,絕非其他建設可以媲美的。事實上,今天馬祖要發展觀光事業,除了基礎性的公共建設如交通等不可少之外,最重要的賣點,就在人文特質和生態環境。因為以馬祖現有的資源和設施,不可能趕得上大都會,服務業落差更大,唯有生態環境和人文特質,才是國內其他縣市所缺乏的。 鳥兒的確很可愛,不論你對鳥類瞭解多少,只要見到它的芳蹤,都會駐足以看究竟。整體而言,地區鄉親對鳥的認識不多,可是對其生命之尊重和喜愛,卻超過他人。我們以簡單比喻,現在是燕子前來馬祖,並選擇適當房屋築巢的季節,屋主總是細心呵護,鄉親把它視為家庭一種吉祥,無形中也做了最好的保育工作。其次,在早年漁業興盛時期,父親出海捕魚時,偶爾也會抓到幾隻海鳥回來,並叮嚀孩子好好飼養。可見,民眾從小就養成愛護動物的好習慣,相較於國內部份人士,千方百計捕殺鳥類,馬祖人保育觀念,值得自傲。 生態、保育、鳥兒是一體的,也是相輔相成的,這些成果來自軍民長期努力。我們可以斷言,假如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地區致力經濟發展,在產業和環保不易兼顧的情況下,以鄉親對經濟之期待,必然會犧牲生態,那麼今天的馬祖景象,就大不同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瞭解生態、保育、候鳥得來不易,大家應珍惜,有了這些資產,馬祖才有永續經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