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政府近來在南北竿海域放流梭子蟹和黑鯛幼苗,增加海上資源,以利地區漁業發展,在此之前,漁業單位在人工漁礁方面,也有不少建樹,這些工作有助於海洋魚類的生長,受到各方重視。我們知道,海洋生態為人類共有的資產,當世界許多國家基於利益而蓄意破壞時,我們能夠為海洋善盡一點心力,非常有意義,何況幼苗又是在地區的經濟海域上放流,資源分享鄉親,值得鼓勵。 地球上再多的資源,如果不能善加維護,都有用完的一天,海洋的廣大,資源的豐富,非其他資源所能相比,可是依然禁不起人類長期的撈捕或破壞。根據一項調查資料,海洋重要的魚類逐漸在減少,惡化程度十分迅速,專家提出警告,假如目前情況沒有得到改善,未來的漁業將會長期蕭條下去,而且會愈來愈嚴重,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已經出現。 單以地區來說,原本擁有非常豐富的漁場,而且所出產的魚類多數是高經濟價值的,這是早年絕大多數鄉親,靠打魚為生的原因。像現在是白鯧魚的盛產期,過去漁船出海都有很好的收穫,每個漁民的漁獲量,常常有百斤之多,可是現在,能夠有幾隻鯧魚上網,已經非常「滿足」,相差之大,漁民最為感慨,當然也十分無奈,好在今天社會多元化,打魚已經成為副業了。 儘管海洋魚類減少是世界性的,然而地區漁產量衰退的程度遠超過其他各地,其中當以大陸漁船濫捕、濫炸為主要因素。不過,大環境的改變也要考慮,為此,我們今天致力海域生態恢復,必須從治標和治本雙管齊下。在治標方面,仍然要加強查緝大陸漁船破壞舉動,現今地區已經進駐海巡單位,只要他們多用點心,多負點責,海上非法行動必然減少。整體來看,我們杜絕大陸漁船進入我方海域打魚,或許不太容易,然而阻止他們濫炸,應該可以做到,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大陸也是違法的。 而治本則要從魚苗放流或人工漁礁著手,這種方法在台灣甚至於國際間,都廣為使用,行政院農委會前幾年收購軍方艦艇,包括過去主力戰艦「陽字號」,沉入大海做為魚礁,一時之間成為媒體的焦點,魚礁的功能還是未知數,可是我國在維護海洋生態上,卻被國際環保組織所認同,裡子和面子都有了。地區以往由縣府主導,區漁會配合,也利用廢棄的車輛和油桶,進行工作魚礁製作和施放,同樣得到正面的評價。 至於魚苗放流,最近幾年更為積極,縣府建設局和原水產試驗所,選定適合地區海域和澳口生長的幼苗,進行放流工作,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文蛤放養,眾人皆可參加,小朋友樂在其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目標,類似這種活動應該多多倡導和舉辦。 注重環保,維護生態,已經是世界的語言,今天我們能夠為海洋生態善盡棉薄之力,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地區海域魚類的繁殖。
增殖海洋漁產資源,放流幼苗多多益善
- 200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