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自治之後,民間力量崛起,社區活動也多元化,幾乎每個週末假日都有節目,從公部門、社團至協會相繼策劃推出菜單,呈現一股「活」力與「動」力。
時下活動可分為研習、講座及戶外休閒等三種型態,研習以活動種子培養、技藝及生活實用為傳授;講座以經驗、專長、人生道理等為傳述;戶外休閒則以健身、親子、娛樂等為目的,這些活動的開辦,豐富了大眾生活內涵,也提供民眾新知及經驗。
回顧早期馬祖研習項目,因時代背景及生計需求,政府、社團推出有縫紉班、理髮班、烹飪班等,深受民眾歡迎,且習得一技之長。活動單元則有書法班、棋藝班、口琴班、歌唱班等,提倡正當活動,也順應當時政治環境。
到戰地政務終止之後,實施縣政自治,因社區協會的成立,民間活動才回歸本土文化,如聚落尋根、社區改造、家園重生的相關活動出爐,讓鄉親重新貼近、擁抱傳統的快樂,也獲得最多的掌聲。
舉辦任何一項單元活動,我們當然要給予支持,因為過程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尤以工作人員、義工族群都很辛苦,他們犧牲假日,忙進忙出,同時承受外界壓力,經常一個環節不周全、思考不周密,即遭致批評和抨擊,可說是吃力不討好;不過,在此也提出建言,辦活動的公部門也好、社團也好、社區協會也好,要抓得住大眾需求,否則,場面冷清、參與者稀落,反而自己沒有成就感。
以講座來說,在八○年代,社教機構被動式配合特定專業理論講座,因激不起大家的興趣,聽眾多半是「罐頭群」,找來駐軍、學生捧場,主辦單位也搖頭歎息。其實,主辦部門不必苦惱馬祖沒有聽眾,只要一年排出十二場,每月一場,找來「名嘴」,如陳文茜、李敖、戴晨志、李濤等,透過管道以招待馬祖之遊,順道助講一場,並不見得要花高額演講費。
再說,研習活動的項目,以鐵板社區推出咖啡班,打破地方所有研習報名人數,光是假日班有七十幾人,還有「站票」,可說極為成功。不過,在結束之後,建議再邀請台灣專業人士介紹咖啡豆原料、烘焙、特性等。咖啡班受歡迎,是因生活時尚,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在馬祖欠缺研習觀摩機會。在本報電子報「大家談」單元,也有建議相關社團如婦女會可推出吹髮班、燙衣班,相信也會引起興趣。
至於,戶外休閒活動,近年烤肉、健行活動太多,不妨改變形式,如植物鑑識、原生植物認識、古道尋幽、山中尋寶等創意、知性單元結合健行活動,更具意義。
活動是要用創造的,創立新意,造出成果,自然會吸引人群,不用宣傳、不用廣告,更不必力邀,或是補貼,大家也會搶先參加。
談地方活動型態之思考-從鐵板協會咖啡班「站票」說起
- 200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