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花蓮 明日馬祖—賞鯨之旅/由東莒鄭惠琴老師護送露脊鼠海豚全紀錄起步

  • 2004-04-20
 從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至大場雌光螢的現身,以及護送露脊鼠海豚的紀錄,不但拉開了馬祖獨特珍貴生態資源之窗,也打開地方生態旅遊潛力之門。
 東莒一位國小女老師最近發表了一年前護送露脊鼠海豚的全紀錄,細述她與伙伴護送死亡的海豚屍體回台的過程。這項行動,喚起了大家對海洋保育的警覺,也激起了對生態價值的重視,誠如鄭惠琴所說:「開始對這塊土地有了新的憧憬和想望」,下了一個最佳的詮釋。
 馬祖早年實施軍管及海禁,海洋資源調查付之闕如,在資訊封閉下,漁民過去拖回大型鯨豚體,皆稱為「海豬」,有的視為不祥之物;同時近年大陸漁船炸魚、電魚,導致珍貴的海洋物種瀕臨滅絕消失。
 鯨豚也是地方海洋生態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只是過去缺乏調查研究,使得大家對牠們的瞭解,僅止於漁民收網時誤捕或擱淺死亡,關於出沒種類、分佈、數量仍是一個謎題。
 隨著觀光門戶的開放,去年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負責人楊世主前來馬祖初探及舉辦一場「海洋中的精靈—鯨豚世界」,才揭開了馬祖海域鯨豚奧秘的序曲,也使鄉親開始注意海豚的動向,也瞭解南、北竿間、東莒海域有相當數量的鯨豚族群前來覓食或棲息。
 海,是馬祖人的命脈,過去如此,未來更是如此,在大環境改變後,國軍兵力裁減,觀光已是唯一的路,而生態旅遊為永續利用而非消耗性物質,必須保有健康自然的資源,不能破壞及汙染。
 兩岸關係由對峙而和緩,近十年最大傷害是大陸漁船入侵非法捕魚行徑,以及閩江口工業汙染,造成河口生態破壞與棲地消失。因此,現階段仍需加強海巡人力、巡艇,做好守護工作;再者地方公部門也要透過協商籲請福建環保部門強化環境保護工作,減少海洋汙染。
 經由專家的初探及過往經驗紀錄,已確定馬祖有海豚出沒,但需進一步做基礎生態的調查研究,而這項調查研究必須持續,並且完整規劃生態旅遊點,以發展馬祖觀光的新賣點。
 目前國內賞鯨之旅頗為熱門,其中以花蓮快速崛起,據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報告資料,民國八十五年花蓮進行海上鯨類調查萌芽,第二年就推出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民國九十年台灣賞鯨業成長率居全世界之冠,達三十幾艘,顯示賞鯨潮的發燒。
 以這個小組的初步觀察,與馬祖相比較,台灣本島雖有相同的沿岸型鯨類,卻因大量工業的汙染與過漁誤捕問題造成數量驟減,而馬祖尚有資源開發潛力之外,還可以進行與其他地方不同的賞鯨方式,就是除了海上賞鯨之外,也可以發展陸上賞鯨,調查適當的點,以高倍望遠鏡觀賞。
 大地賞給馬祖一個全面的海,我們寄望相關的公部門加速推動調查完成及規劃海、陸兩棲賞鯨之旅,讓馬祖成為明日的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