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彩色化與分送時效之必然性

  • 2004-04-25
 隨著傳播新科技及網路時代到來,帶動了傳統報業編印作業革新,也調整了新聞產製的結構性型態;本報在戰地政務實驗解體,回歸地方經營十年歲月裡,於理念及技術上秉持以全新的思維和策略,建構跨越時空的「上線電子報」及在地性的「彩色化報紙」。
 金門、馬祖因時代背景及地處邊陲,在國內報禁年代,許可擁有報紙,過去言論雖受箝制,但也記錄了馬祖近代事件,成為珍貴的歷史資產;尤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地方編纂史料、找尋資料,報紙可供參考查證。
 在軍管年代,報紙附屬政務委員會,除記錄報導偏重軍事、思想教育外,在產製結構調整上也付之闕如,如印製設備多由國防部從青年日報移撥舊機器。至地方自治後,歸由縣營逐年編列預算,以有效運用有限經費完成電腦化排版、設立電子報及去年二月彩色化印製;同時在新聞策略上朝社區報型態發展,更貼近在地讀者的生活。
 本報電子報在民國八十八年正式上線,近年並在內容及版面上做新的調整,不但提供快速、完整的新聞訊息,也跨越空間傳遞馬祖動態。未來在提升作業效率及內容方面,將規劃更多介面服務功能,充實網路資源的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等平台作業功能,同時強化服務讀者互動機制。
 報紙彩色化,不但是報業必然趨勢,在新世紀,視覺導向、強化影像已是報業新一波的技術焦點,全系列彩色印刷及強化圖表結構,讓文字與圖像的媒介功能相互增色,建構新聞資訊情境空間的深度與內涵。
 本報彩色化發行,是創刊四十六年來最大的革命性突破,在考量設備、專業人力、成本效益,採國內絕大多數的平面媒介委外印製模式,大幅節省經費及人事,唯一受限的是台馬空中交通不穩定及開航時間在上午七時,致使改變了過去四十多年的閱讀時間習慣,也即「定讀性」的變化,讓讀者無法一下子適應。
 為搶送報時效,本報也做過規劃因應,並在作業流程上力求縮短,如南、北竿報紙分開空運,北竿報紙減少由南竿再海運的過程。在派報人力及時間上,將再作規劃,期使以最快速度送到讀者手中。以大眾運輸工具愈來愈多及現代力求便捷下,相信將來不論離島之間的船班增加及空中交通班次提前或增加,報紙運輸及傳遞也會相對增快。
 至於,有讀者反映重回自行印製的黑白印刷報紙,或是調整週六、日彩色委外,前者因讀者閱讀時間習慣改變而產生的不適心理反應,我們可以理解,也表歉意,但在整體考量及成本效益下,不宜回到舊有型態,請讀者大眾給予體諒及鞭策、支持;也有建議間隔黑白、彩色同步發行,彩色部份先前配置作業如新聞時間性、效果性將會失色。
 自本報彩色化發行及電子報改版之後,讀者給予建議、反映,我們都虛心接受、檢討,並珍惜讀者的回饋;因為一個媒體存在與發展,有了讀者回饋、互動,才能雙向溝通,才能良性發展,這也是過去四十年來所少見的現象。
 改進是發展的動力,在分送報紙的時效上,我們將再檢討作業模式,力求時間的縮短,以減少流程的耽擱,快速送到讀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