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變動的衝擊,島內族群生態的解構,民間社會流動著一股焦慮感、無力感,我們希望這只是一個心情轉折過程;面對新的情勢、新的演變,大家要調適心態、調整腳步,調撥遠景。
環境變動的衝擊,變動最大因子是國軍精兵政策的啟動,從「精實案」至「精進案」,精簡了大幅兵員,使市場冷清沉寂,傳統商店收入縮水,民眾由憂心轉而焦慮,由觀望而無力;再加上大選的失落,而變成不快樂。
因歷史的偶然,馬祖駐進了重兵,住民由以海為田,轉為以兵為生,最佳狀態時兩個兵的消費養一個百姓;每逢假日、一條街望去,盡是綠油油,在五、六○年代,馬祖標準「藍天綠地」。如今,大環境的改變,在兵力裁減後,街道在假日反而是三、五成群的觀光遊客,除特產活絡、旅館忙碌、客車穿梭外,一般商店買氣不升。今昔相較,似乎又還給了歷史的偶然。
在這種買氣低壓下,佔多數的傳統商店竄動的不是人潮商機,而是流動著一股焦慮、不安,並在等待、觀望後變成無力、不快樂。
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消費型態更在變,與其等待、觀望,不如放空、釋放自己心情,再調整經營型態,才是可長可久之計。
對觀光的期待、對政府的期望,當是人民的心情,但是觀光不是一蹴可成,政府也不是萬能,若一味寄託於此,無異消耗自己時間和自我削弱能力。
觀光的推動、交通的改善,地方政府也致力在做,但很多事務不是地方能自主、自力完成,在預算排擠、先天受限等,不是說做就做。當然,公部門在部份規劃未盡周全,這部份有待強化、落實。
說易行難,其實,民眾想的,公部門也會想到,但需要時間,也需要各方配合,而不是單一的機器就能運轉。
再說,島內族群生態解構,除了兵員裁減,近年在台灣不景氣、也是日子難捱的狀況下,台灣人也成了馬祖「新族群」;另外,大陸新移民不斷增加,並「佔據」市場。
民間媒體「馬祖通訊」一項調查,在進入微利時代,大陸新移民「接收」市場,這則報導反映了地方族群生態及市場競爭力重新解構及洗牌。
地方市場容量原本不大,加入台灣人及大陸人,前者以不同服務、技術,後者以吃苦、薄利的競爭優勢,自然減弱在地人的競爭力。
這一連串的變動,民間社會瀰漫一股焦躁、不快樂,在觀望、猶豫後,並沒有內化、深化自我調整,有的外化成抱怨地方競爭力的薄弱,不滿政府的政策措施,當然不得不接受這個傳統包袱,不是公不公平問題,而是傳統認知。
進入新的世紀,馬祖已不是過去的馬祖,一切在等待之中,政府也好、人民也好,都必須轉型,尤以民間社會的自覺自主亟待喚醒、啟動,此時不能坐而觀、坐而言,必須起而行了。
還給歷史的偶然—馬祖新情勢
- 200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