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地區瑰寶;精緻旅遊,資源無限

  • 2004-05-31
 「原始的魚路古道保留了最自然的生態,非常適合發展精緻自然的生態環境,可以結合大坪及大埔的歷史人文發展,並期望能偏重軟體、減少硬體設施,儘量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為主。」這是來自台灣的兩位老師吳文德、崔思雲的親身體認和口述。他們在東莒探尋古道,對於當地生態環境之珍貴與豐富,不禁驚訝,也為地方未來保護、開發和利用,做了忠實的建議。其實,馬祖不論動物或植物,早已為國內專家所重視,只是在建設和環保無法兼顧之下,受到重大的衝擊和破壞,不過現在「亡羊補牢」依然可取,唯有留下珍貴的資源,馬祖發展方能可長可久,造福子子孫孫。
 在早年沒有車輛的時候,人們都是徒步前往各地,也走出許多步道來,「路是走出來的」,但是隨著時光的流失,這些步道漸漸走入歷史,也就成為古道,撫今追昔,我們的感受很深,感慨的是歲月無情,喜悅的是生態依舊,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地區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雲變色,甚至戰亂危機,這些生態能夠保存下來,自是一種偶然,卻是真實價值的呈現。
 整體而言,地方自治以來,政府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曾經特地邀請國內專家前來地區,在全縣四鄉五島進行生態植物調查,而且製作紀錄,編印成書,政府同時將地區多項珍貴植物,列為保護管理對象,禁止人們開挖和攜帶出境。其次在動物方面也有不少建樹,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野鳥的發現,燕鷗已經成為馬祖的代名詞,黑嘴端鳳頭燕鷗更為馬祖推向國際保育舞台。這些作為固然得到各方的認同和肯定,但是,我們也不諱言,由於政府大力於公共建設,導致許多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即使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仍然無法讓珍貴植物復原;至於野鳥也因為生長環境變質而有減少的趨勢,這是生態的傷害,也是地區的無奈。
 地區基於產業發展,公共建設是必要的,不過,在建設過程中,如果能夠注意生態環境,將使破壞程度減到最低。例如我們開闢一條道路,那是基於交通需要,當然要做,可是在規劃時,可以「順勢而走」,避免或減少開挖土地面積,山嶺得到適度的保護。再者,整建古道,有其歷史意義和價值,然而,在管理上應該非常用心。我們上台北陽明山,也會看到許多植物,然而,大家都知道不能拮取,如果帶著植物是下不了山的,有好的管理,才有好的環境,對於珍貴的生態更應該如此。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已經是全世界進步國家和人類共同的語言,馬祖島嶼的面積很小,但是我們在環保工作上的志氣很大,所以能夠創造許多成果,未來只要政府重視,鄉親關注,在既有的基礎下,自然生態必然能夠得到更好保護,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不論是公共建設或觀光事業發展,都要非常小心,偏重軟體,減少硬體,促使動植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