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林秀娟日前來馬參訪,他對地區好山好水印象深刻,認為非常適合復健和呼吸道功能復甦工作,可以研究「觀光醫療」的可行性,儘管這只是他的感想,未來必須進一步商討,但是已經再度凸顯馬祖優質的自然環境。俗稱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好好珍惜自然生態環境,並且持續強化造林、美化工作,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目標。
也許是歷史的偶然和政治的因素,加上長久以來軍民的努力,使馬祖的自然生態,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好山好水環境,不但成為觀光業重要的資產,而且是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這項資產連醫界都看好,評估成為「觀光醫療」的可行性,固然是國健局林局長的奇想,今後能否成為事實,還在未定之天,然而地區優質的環境,是不容質疑的。鄉親因為長期居住地區,似乎忽略了環境特質和優越,但是在外人看來,則是羨慕和嚮往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珍惜既有的成果,更要以具體行動,保護好山好水的完整,這項責任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來承擔。
地方自治以來,由於政府大力於公共建設,無形和有形中,對於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衝擊和破壞。當然,一個地方發展經濟,基礎建設是不可少的,政府推動公共建設,也受到大多數鄉親的支持。再者,政府在建設過程中,多能注重水土保持工作,使建設對生態的破壞減到最低。其實,經濟建設和自然環境,原本就有衝突,孰輕孰重?也是見仁見智,但是,生態是無價的,政府於公共建設時,必須衡量得失,做出明智的抉擇,如果建設出現「大而不實」的情況,有關單位顯然就要檢討。
整體而言,政府致力公共建設,對於自然環境是比較尊重的,在規劃設計時,已經儘量避開生態環境,而且強化水土保持工作,倒是民間的建築,往往造成生態的殺手,其中又以開闢墓園或營造建材場地最為嚴重。人類生老病死難免,地區鄉親死後注重土葬,建墓是必要的,在公墓政策沒有落實的情況下,鄉村私自興建墓園很普遍,對此,政府必須儘早達到公墓公園化。像是北竿鄉,自從有了完整的公墓之後,濫葬問題便不再發生,東引公墓政策最早落實,南竿和莒光有待努力。至於營造建材堆放場,四鄉五島皆有,這個問題在這次縣議會縣政總質詢中,也受到縣議員的關切,就我們的瞭解,建材場地已經是既定的事實,更改位置或撤離,似乎不太可能,更大的問題在於這些業者不斷擴充面積,使堆積場愈來愈大,政府必須面對這個問題,至少有所規範。
「觀光醫療」功能,在於提供復健或呼吸道等疾病患者良好的醫療環境,能否成為事實,並不重要,我們重視的,醫界人士對地區好山好水的肯定,為此,我們必須有所思考,如何維護生態環境,促使這項資產得以保存,達到永續經營目標。
「觀光醫療」的深層意義
- 200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