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閩東建築,充分運用空間

  • 2004-06-30
 據報導,政府於南竿鐵板整建的兩棟閩東建築,閒置多月,政府投資無法及時發揮經濟效益,引起在地民眾關切。政府為了保存閩東建築,近年來採取多項措施,賦予老房子新生命,對聚落保存和人文特色之塑造,都有正面的意義和功能,受到各界的支持和肯定。因此,政府應該依照早先的規劃,將房屋派上用場,達到物盡其利和促使社區發展的目的。
 政府對於閩東建築,採取兩項重要決策,其一為補助鄉親進行房屋修繕,其二是政府投資整修,並擁有多年使用權,兩項政策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樣的,均在維護閩東建築之完整。我們從鄉親對老房子重新燃起希望以及聚落逐漸形成的情況來看,政府的政策顯然已經收到效果,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閩東建築建立信心,形成一股復古力量,它便是老房子免於破損最大的動力,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我們以「時來運轉」形容地區閩東建築的命運並不為過,這些原本已經很少使用甚至被拋棄、破損不堪的房屋,在大環境改變下,竟然得到優渥的待遇,經由政府的補助和屋主的參與,讓它重新站了起來。整修完成的房屋,不論是自己居住、經營商業以及作為展示空間等等,都能夠呈現不同的風格。特別是一些由政府主導修整及使用的房屋,經過規劃,其位置和空間都比較理想,價值相對提高,鐵板境內的兩棟閩東建築就是實例。
 政府出資整修老房子,一方面是基於維護文化古蹟,再方面就在運用,像是北竿芹壁聚落,多由政府一手包辦,於完成整建工作後,再發包給民間業者經營。現今隨著觀光業成長,這些用於休閒或旅館的閩東建築,其價值也水漲船高,政府再接再厲,再次動用龐大經費,進行第二或第三期整建,賦予更多的想像空間,未來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或許有待時間的證實。然而,房屋有了新的作用是可以確定的,但是必須及時發包出去,現在引起議論的問題,即在房子於整建完成後閒置不用。
 政府致力各項公共建設,目的在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發展,整修老房子亦復如此,一幢閩東建築整建起來,投入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完工之後應該立即使用。事實上,政府於規劃設計時,就得將未來使用方式,一併考慮在內,這是施政工作必要的手段,現今發生建物閒置,顯然規劃不夠完整,亡羊補牢還不晚,但是不能再拖。我們在報導中,看到政府相關單位已經著手發包作業,另外,政府也要建立監督機制。
 閩東建築雖然源自大陸,但是,大陸近年來在現代化口號下,絕大多數古老建築被拋棄,而由鋼筋水泥所取代,馬祖能夠把閩東建築保存下來,且賦予生命力,假以時日,地區這些老房子,必將成為世界級的資產。為此,我們希望政府和民間繼續努力,促使閩東建築發揮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