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區推出各項公共建設很多,政府列為施政工作重點,全心投入,但是有些地方依然出現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工程與民意有所落差。我們不解的是,現今的公共工程,政府於規劃時均舉辦說明會,針對鄉親提出的問題,一一修正後才定案,如此周延的過程,為何於施工期間或完工之後,還有民意反彈?問題出在那裡?公共工程是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更是千秋大業,地方政府廣納民眾意見,為此,鄉親於規劃說明時,應該充分表達意見,一旦定案就要尊重專業,促使工程順利推行,加速地方發展。
縣長陳雪生以親民見稱,對於民意非常重視,他不斷指示各單位,凡是公共工程,規劃時一定舉辦說明會,他自己也參與並解說工程細節,在沒有建立共識之前,工程不會發包動工,使公共建設更能切合民意需要。然而,我們也在部份工程中發現民意的反彈聲浪,如北竿芹壁聚落房屋整建、馬港形象商圈以及津沙石梯等等,這些工程的發包單位不同,有縣府也有鄉公所,但是工程如果出現問題或破壞景觀、生態環境,影響是全面的。
過去政府推動工程,多數是「自作主張」,從規劃設計到發包施工「一手包辦」,引起民怨是正常的,但是現在不同了,縣府充分尊重民意,是可貴的現象,但是民意也不是無限上綱,所謂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特別是公共工程涉及範圍很廣,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做成決定發包施工,工程更改費時、費力又費錢,如果在工程完成後再作討論,導致工程重新來過,問題就更大了。
地方民情比較保守,鄉親也不太愛表達意見,這種特性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參與工程說明會,就不能沉默,因為工程不僅關係到個人權益,也會影響地方整體建設發展,如果認為政府規劃可行,便應給予支持,早日定案發包。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鄉親在說明會中不講話,卻在工程進行中發現問題,這時候才發言,錯失第一時間,難題緊跟在後,這是公共工程一大忌諱。
不過,政府於規劃說明時,也要把未來工程動向,詳盡且有耐心的講解。通常民眾對於工程比較外行,即使是民意代表也不一定全盤瞭解,才會發生事後問題,所以政府承辦部門要說清楚、講明白。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承辦人員,專業不足,加上自己並不用心,也被矇在鼓裡,甚至藍圖看不懂,很顯然,政府部門一旦涉及工程,就要再學習,用心是首要。
政府推動工程,外表看來似乎很容易,實際上卻是困難重重,特別是預算的爭取,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黨」的情況下,預算的取得,的確有它的難度存在,對此,政府職責所在,只能默默承受;然而民意的動向更不易掌握,問題也更大。為了公共工程品質,政府固然要以民意為依歸,鄉親在充分表達意見之後,也要尊重專業。
事先充分表達,事後尊重專業/公共工程,大家參與,充分溝通,建立共識
- 200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