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回饋,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 2004-08-07
 據報導,承包地區碼頭工程的樺棋營造,將在亮島興建一座簡易碼頭,免費撥給軍方使用,另外,台灣電力公司馬祖區服務處,設置獎助學金和慰問金,長期援助並服務鄉親,樹立企業回饋社會的好榜樣,各界給予正面的評價。企業因社會環境和需要而興起,於事業有成之後,適度回饋社會,得到大眾的支持,更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動力,很有意義。這種情況在歐美先進國家很普遍,台灣經濟發展出色,一些企業家對地方建設也很熱衷,很顯然回饋社會已經成為企業的常態。地區產業剛剛起步,在地企業回饋社會動作不多,我們希望業者在觀念和作為上有所突破。
 一個社會和諧進步,需要各方面配合,政府作為乃職責所在,民間活力才是重要因素。以地區來說,政府於地方自治後全力於各項建設,奠定產業發展基礎,在建設過程中,民間的角色很吃重,不論是業者的投入、土地的取得、鄉親的支持,都是建設成敗的關鍵。然而當建設完成時,民間則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這些建設發揮了經濟效益,民眾有了創業和就業機會,社會也有了生機,這是地方進步的泉源,更是大環境改變下的果實。
 的確,大環境的改變,對各行各業造成重大的衝擊,地區行業也為之重新洗牌,過去開店舖的民眾收入比較多,是財富的象徵,這種趨勢隨著社會開放多元化有了改變,在政府大力推動公共建設激勵下,營造業為之崛起,一項工程動輒幾百、幾千萬,甚至以億計,數目十分龐大,承包工程固然不一定全部賺錢,但是只要經營正常,以地區單純的環境,業者起碼的利潤是跑不掉的。以前地區許多小本經營的工程隊,現在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政府立案的營造業,便是最好的說明。因此,一般鄉親認為,地方自治帶動地方民主進步,在產業發展中,營造業者顯然是主要獲益者之一。
 不過,營造也好,其他產業也罷,其成功基本因素固然是各憑智慧和本事,進而打下一片江山,但是都離不開社會有利的環境,也就是說,馬祖如果沒有實施地方自治,政府缺乏基礎性的公共建設,那麼各種產業依舊蕭條,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景象,正因為如此,業界應該要有「飲水思源」的情懷和作為,在可能的範圍內,不要忽略回饋社會工作。其實,回饋多少並不重要,心意才是重點所在,它對社會的利益是直接、有效且受歡迎的。
 台灣電力公司馬祖區服務處是中央事業單位,因為服務的對象是馬祖,所以對地方進行長期回饋,嘉惠學生和低收入民眾;至於樺棋營造來自台灣,他們為亮島興建簡易碼頭,固然是軍方產物,也是一種社會回饋,當然,在地各行民間業者,平常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十分熱絡,也有不少贊助,只是不夠普遍。很顯然,企業回饋在地方尚未成為風氣,有待倡導與努力,我們希望業者瞭解回饋社會的意義,進而採取具體行動,達到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