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安全、環保並重

  • 2004-11-07
 地區海洋魚類豐富,是很好的釣場,受到國內垂釣愛好者的青睞,紛紛前來一展身手,客源有助於觀光業發展,當為業者所樂見。然而,如果缺乏相關設施與規範,不但容易發生事故,且對環保造成傷害。今年秋季磯釣大賽今天於北竿大坵島舉辦,高手們將在釣竿上見高低,精采可期,我們以為在地區垂釣,不論比賽或平時都應該注意安全和環保,讓釣魚者有一個豐富而愉快的行程,同時海岸線保持潔淨,更使海洋生生不息。
 釣魚,不僅在於收穫,也在調劑身心,所謂一竿在手其樂無窮,這種情境,只有垂釣者才能體會,正因為如此,地區近年來釣魚人口不斷增加,而且設立協會,成為有組織的團體,會員享有權利也要善盡義務,這個組織在縣境人民團體中,設立時間很短,年輕且充滿活力,特別是組織的發展十分迅速,會員的認同感也很強烈,讓人耳目一新。人民團體是社會成長的動力,地方自治後,這種團體在質與量方面,都在提升之中,是可喜的現象。
 社團組織的增加,凸顯社會成長,我們樂見其成,可是,社團必須有所規範,才能保持其良好的體質;反之,則對社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像是台灣很多人民團體涉及政治,體質變了,信譽和功能也隨著喪失。可喜的是,地區社團大致都很正常運作,尤其是釣魚協會,經常舉辦活動,純以會員權益和興趣作為考量,不過在平常,釣魚是以個人的喜好,尋找比下竿位置,這種「自由活動」也會衍生一些問題,其中安全與環保首當其衝。年來已經發生多起釣魚意外事故,甚至有人傷亡,至於環保問題,包括海岸線髒亂和魚類大小通吃。
 在安全方面,地區釣魚場沒有規劃,除了正式活動位置經過選擇之外,平常都是「各自為政」,危險程度相對提高,尤其是台灣前來的釣友,他們不太瞭解地區環境、氣候,「一知半解」最容易出事,遺憾的是,年來已經發生多起事故,如何提供釣友安全的垂釣場地,政府和民間團體應該思考。
 在海岸髒亂方面,垂釣者的生活習性不同,對於環境衛生的看法也不一樣,有些很自愛,當收竿回家時,不會留下任何雜物,有些人很糟糕,除了魚類,其他垃圾全部留下,造成海岸線的髒亂,有待宣導與改善。
 在海洋生態方面,政府為了海洋生生不息,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魚類放養、沉放魚礁、限定魚類尺寸放生以及設置海巡隊,專司海上查緝任務等等,這些作為,無非都在保護海洋生態。其中小魚放生,主要對象便是垂釣者,然而有些人會有「好不容易釣到,那捨得放生」的觀念,這種大小通吃的做法,則是觸法的作為,何人觸法?很難認定,希望垂釣者一本良知,自動自發。
 釣魚者,對於海洋那種特別的感情,令人起敬,但是在揮竿的同時,也要注重安全和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