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開門,胸襟寬闊,表現作為

  • 2004-11-16
 北竿后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週年,特地設計了別出心裁的「后澳開門」活動,社區全員參與,收穫很豐富,皆大歡喜。開門,在家戶本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換在一個社區甚至一個縣,敞開大門,其意義就不同了,它凸顯人們胸襟與作為,對內,可以強化人與人之間互動,增進彼此瞭解和友誼;對外,可以廣結善緣,爭取大量資源,促進產業發展。馬祖因為實施地方自治促使社會開放,多數社區和鄉村也是如此,縣、鄉和社區有了共同的思維,且全力以赴,馬祖才能建立形象,達到永續經營目標。
 自從地方社會民主自由大門打開以來,整個環境為之改變,尤其是在政府和民間努力下,積極發展觀光等產業,已經收到很好的成果,同時塑造優質的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而在成長過程中,社區的力量是重大而有效的。不過,在全縣四鄉五島的社區發展中,由於資源不一、鄉親觀念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差距也很大,探討其原因,關鍵在於鄉親的作為,所謂自助方為人助,以今天地區環境特性,只要社區民眾用心經營並且以身作則,必然引起共鳴,連江縣政府樂見其成,同時提供資源。
 馬祖由軍管時期的封閉到地方自治的開放,大環境因素嗎?我們以為其主要動力來自鄉親,民意匯集的力量巨大而無法擋。我們把範圍縮小到社區或鄉村發展,當然也不能缺少鄉親的智慧與力量。自從南竿牛角推展社區營造和聚落保存以來,便在地方上形成一股風潮,各地紛紛跟進,尤其是社區協會的成立,結合當地人文特色和資源,使家園為之美麗,生活條件更為提高。更重要的是,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不僅有了組織和規範,門戶也開放了,鄉親有了新觀念和新作為,當老舊的房屋注入活力時,便能展現新生命;平凡的社區卻因為環境改善和舉辦活動而增添色彩。不過,我們十分遺憾的是,這種成果並不普遍,我們致力地方發展,必須兼顧所有鄉親權益,所以,社區發展應該是全面性的,以符合政府城鄉均衡發展,這是我們的期待,更是鄉親應有的作為。
 其實,以今天政府對鄉村的關注,致力社區發展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應該說是很容易做到,但其先決條件,在於鄉親之間的共識,我們從全縣幾個表現凸出的社區,看到鄉親的活力和愛鄉情懷,他們那種保護環境、重視榮譽的心情,的確令人感動。我們常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種哲理也可以用在社區發展,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大家默默耕耘以累積成果。
 開門,是稀鬆平常的,但以大環境來說,開門就是開放,具有深層的意義,今天我們奮鬥了半個世紀,促使社會民主開放,同樣的,鄉親也期待了數十年,社區才開門。很顯然,門戶開放已經是必然的趨勢,未來要怎麼走,如何走出希望,則有賴鄉親的智慧與奉獻,不論今後如何改變,我們期待,鄉親的胸襟能夠隨著開門而寬闊,作為隨著開放而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