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倏忽,又到了年終歲末,回顧地方一年縣政的執行,有艱辛、有轉折,也有期待、也有願景;不論向前的路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只要有理想的推動、堅持,就是進步。
縣政工作事繁龐雜,在縣市競逐預算吃緊及經費排擠效應下,在起點的爭取、規劃至終點敲定、施行的歷程期間,參與、推動者點點滴滴在心頭。這一點一滴的過程,也編織出與馬祖美麗的相遇,迸發出地方新生命力的火花。本報今起推出九十三年縣政推動、執行的重大建設作系列回顧與展望,也為這一年走過的路留下印記。
一圓山隴人的夢,也一償鄉親對山隴與莒光直航的夙願,就是介壽海堤整建,以及接續海埔新生地與周邊環境整體工程,賦予山隴多采的發展空間,讓這個馬祖第一大的聚落具有豐富觀光內涵的新指標。
追溯山隴碼頭的興建,在馬祖四十年代為全島首開先例,早年因潮差估算、風向潮汐推斷等錯誤,致使工程失敗而廢棄成為垃圾場,直到民國七十一年改建完成為運動場;過去也因颱風暴潮導致海水倒灌,不但家戶苦受淹水之苦,場地也是滿目瘡夷。其後,經民眾反映,八十七年興建南竿機場之廢土,原本作為珠螺防波堤填土之用,轉向山隴澳口造就今日之新生的黃金地。
介壽澳口海堤整建,縣長陳雪生因應觀光發展及海岸防護之需求而提出規劃,並奔波於水利署進行連繫、爭取,獲得署長陳伸賢的大力支持,由預算核定、發包至今日動土,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停歇。
這座海堤由現有堤防南側約一百公尺之處的東側海岸向西南方向延伸約一百八十公尺,置於二至四公尺的水深中;為保護海岸之目的,採沉箱作為結構主體,外側拋放消波塊。在完成之後,可供船隻靠泊之用,若直航莒光,更縮短兩地之距離。
在海堤動土之後,海埔新生地及周邊環境整體工程明年初即發包。該方案之規劃目標及構想以發展地方特色,結合觀光資源為主,並以促進社區環境的改善更新與現代化為輔,構建一個嶄新的休閒空間,並融入地方民俗活動與海岸風情,進而賦予空間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力,未來在串聯南竿島上緊密交織而成的地方觀光網路中,細心琢磨的觀海據點。
這項計畫即利用此一新生基地,配合原有的停車場以低密度開發方式重新塑造介壽村景觀,並與在地文化及既有景點結合,連接觀光及商業動線,以吸引人潮,帶動商機。至於,廣場的用途,可分為入口意象塑造、山隴市民廣場、生態自然步道、海景戲水池及景觀防波堤、兒童遊戲區、公共景觀設施、停車規劃、鋪面美化、增加綠美化、綠蔭、配合形象商圈工程:::等,期能透過新生地規劃,將周邊景觀作完整連結,重新改造整體景觀。
山隴的未來不是夢,今天海堤的動土,就是啟動的開始,開啟了山隴魅力新風采,也開啟了馬祖觀光形象新商圈。
《回顧93年縣政推動成果系列之一》介壽海堤及海埔地景觀整體規劃工程
- 200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