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祝以溫馨、創意手法取代擺桌

  • 2007-04-21
 從烤肉到擺桌,地方節日慶祝流於吃的文化,最離譜的是由款待模範人員,已擴大至所有對象,這種歡慶方式有待導正,不論是公所、社團及縣府相關部門均應思考改變,除表揚慶典不可少之外,出遊也是不錯的選項,或是舉辦回顧、觀摩、公益活動;至於,便餐簡化為便當餐盒。
 在地方自治之後,民間力量崛起,加上選舉因素,十五年來的紀念節日歡慶,從婦女、勞工、母親、父親,外加農、漁、商,甚至教師節,四鄉五島都是擺桌,小則十幾桌,大的三十幾桌,空桌也是經常有之,不但浪費,也累煞了主辦單位。
 現代人衣食不缺,也怕大魚大肉,對出門吃飯視為最大心理負擔,除非同學或是至親好友,大都興緻缺缺,對節日擺桌之流水席,參加意願不高。
 這種流於形式的慶祝方式,十幾年來未見消退,問題是主其事的單位,避免外界聲音而援例,造成擺桌對象無限擴大,想收都收不回來;其實,他們也有計畫縮減,或改以其他替代方式,但是必須承受外界的聲音。
 地方小,少數聲音在所難免,我們建議公所、社團或相關部門初期可改以精緻茶會、酒會進行;現在運輸便利,精緻點心、果酒及情境佈置也可委外,不必一、二個承辦人而疲於奔命,而人手有限,也擺不出場面格局。
 酒、茶會只是替代、過渡或是轉換,而節日活動的慶祝,必須思考規劃或創新內容,如農民節,我們可以策劃辦一場五十年的馬祖農業回顧展,邀各界來一睹地方農業成長軌跡;漁民節也可如此,總之,節日加一點創意,相信大家也能接受,不見得非吃飯不可。
 創意活動可以二年或三年穿插一次,平常就以正式表揚大會慶祝,參與者以精緻餐盒相送,改掉流水席「無味」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