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開始,永遠不嫌晚,從燕鷗把馬祖飛向國際觀光舞台,大場雌光螢將馬祖生態旅遊發光加熱,也非難事,但是要經過陣痛期,如住戶必須做某個程度的犧生,以及集體性付出,才能嚐到鮮美的果實。
在東、西莒相繼發現大場雌光螢,並經媒體、網路披露之後,已引起外界關注,並對島嶼年輕人、社區協會成員投入,給予讚賞與期許。在各界關注心情中,分別提供螢光蟲保育及日本、台灣成功營造的例子,值得我們參考。
民間力量崛起,也才是前進的最大動力;以大雪山社區螢火蟲案例,創造台灣新的社區經驗,就是有效的版本。
在過度開發與觀光,加上九二一地震,路斷、屋倒,大雪山社區住民坐困愁城,當決定發展「生態社區」,是無數次開會、冗長討論及激辯中獲得的共識,要讓已經消失的蟲魚鳥全都「搬」回來住,需要集體的決心及時間等待。
以集體決心來說,就是先要有教育,讓民眾瞭解豐富生態是最大珍貴資產,也是島嶼發展的新出路;有了教育,才有共識及決心的形成。
以某個程度犧牲,為了復育螢火蟲,整整三年,大雪山社區路燈全關,居民甘心晚上摸黑回家,好利於螢火蟲交配,靠近螢火蟲步道的住家,窗上細心糊上黑紙不讓燈光透出壞了牠們「好事」。
以時間的等待而言,海要休養生息,山也要喘息復育,三、五年不做破壞,不做驚動,動、植物可以安心復育、成長。
莒光要做台灣大雪山社區的版本,就必須全民一起來,一起承受生活的不便,如恢復五十年代的「燈火管制」,並在協會之下成立螢火隊組織,做好守謢工作,避免生態破壞,讓螢火蟲的光也能賣錢,也如莒光的鄉名,就是靠「光」把觀光加熱。
東莒生態島嶼 可以思考的出口
- 200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