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供稿與新聞處理之區隔

  • 2007-05-28
 選舉不是靠爭功,更非選前宣傳速效,而是長期付出、人脈經營,以及許下諾言的兌現;同時,在選前建言參選人或尋求連任者,約制周邊人物言語、行為,避免給自己減分。
 話從新醫療大樓核定興建至馬祖五年內培養醫事人員四十四名之事件為例說起,這兩項計畫誕生,按行政作業程序,當由地方衛生部門負責執行,而中央民代角色,站在協助立場促成。
 以中央民代國會辦公室提供稿件之處理角度,大半著眼於民代居中協調經過之敘述,若由助理起稿,則以自己「老闆」績效為著力。這也是常態之事,不足以爭論。
 以新聞媒體發佈新聞之處理模式,它面對是全民讀者,必須兼顧周全、周延性,更不宜以對方提供稿件原文照錄,僅能作為參考。
 馬祖五年內培養醫事人員四十四名經核定之新聞處理,以主管部門衛生局為主事發表,並感謝中央民代協助,並無不當。
 我們在此特別強調,助理寫的稿,是給一個人看,這個人是他的老闆-立委;記者寫的稿,是給大家看,讀者是他的老闆,這是最大的差異點,並不是孰是孰非。
 再者,文宣、新聞也是有區分的,前者包括行政、民意機關或民間組織之供稿,就自己本身的施政、績效、活動或成果所作的參考稿件;新聞則是就事件做選擇性、參考性之處理,非照本宣科。
 民主社會多元,聲音也多元,但聲音變言論是有制約的,不是可以隨心暢述,稍有不當,讓對方不舒服而訴諸法律,也會給發表者帶來不舒適。
 選舉未熱,我們不樂見選舉語言、口水在噴灑,不論是參選人、或是連任者要禁得起考驗、挑戰,同時,更要約制周邊好事者謹言慎行,別以為挑起口水而感順暢,只會減分,不會加分的。
 人在做,天在看,地方民選公職人物,平情而論,對工作都不敢掉以輕心,也都在認真做;至於,績效評價,是交由大眾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