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內巷道、小區舊名做法之思考

  • 2007-08-03
 如果說村落是區域歷史「塑像」,那麼舊名是聚落文化的「血脈」;地方政府為因應現況需求,建立陸路資訊系統,以及觀光形象,目前已徵集各鄉路名定名,有它必要性,我們希望各鄉、村區塊老地名,如隴裡、東面山等能予標示,對歷史意義、旅遊文化都是加分。
 守護老地名就是讓區域文化血脈充滿活力,源源不斷地向未來歲月流淌,從而使獨特的城市文化生生不息。而保護老地名最好方式是讓它「復活」,真正融入生活之中,根植於百姓心中,如果只是在檔案館或口述中,老地名的生機活力就會銳減,時間久了,必然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為馬祖道路命名,有它的必要性,地方政府除採廣納各方意見之外,在定名上以舊名為主,保留原味;所命名宜取其區域方位等特殊性,以符合「名味」。在初步作業中,暫時命名路段,尊重各鄉提出的名稱,大以舊名及路段起、訖點為主,大致上沒有偏離原味、地域方位,以及易記辨識原則。
 老地名是區域村落的記憶,其記憶功能主要表現於兩方面,一是激活住民對自己的「家」長久歷史的「尋根」和熱愛;二是加深外地人對這個聚落的瞭解和嚮往。現代人對一座聚落的認識先是通過旅遊觸景生情的,旅遊成了牽線搭橋的「紅娘」,而聚落的歷史文化往往吸引遊人的第一要素。在聚落古老歷史構件中,歷史博物館、古蹟堪稱是硬體,那麼地名是軟體,共同組成了聚落歷史。老地名是聚落獨特文化的符號,幾乎每座聚落都有「一枝獨秀」的文化特色。老地名俯拾即是,遍地開花,對這種獨特文化的傳承,是提高知名度、增添聚落魅力最好的做法之一。
 道路命名,相同於地名命名,以歷史背景、民間舊稱或地域方位等為取向,並以易記、辨別為原則。聚落內的街巷、小區舊名,則以原味為主,主要可提供遊客靠近及住民對村落歷史的記憶。
 過去是因時代背景,舊名被改掉;現今,大家都有意識到舊東西的珍貴,如整建道路,施工廠商將軍管時期的水泥路標留下,還把它完整恢復矗立,這就是大家有了保存觀念。
 老地名的消失,意味著區域變成缺少文化靈氣的「空殼」,即使是商業再火紅,但缺少文化的氛圍無疑是「軀體」。